阎氏故居原是农场型态
,最多时期曾聚集四十多位部属,包含秘书、副官、侍卫、随员、眷属、司机、厨师等,山居生活开销,全数由阎氏独自负责。由於阎氏曾携带黄金来台,晚年没有缺钱的困扰,故居运作还能自给自足。
“种能洞”是阎氏故居主体建筑,与侍卫红砖楼都已被台北市文化局列为市定古迹。“种能洞”是阎氏亲自命名,呈现他以种能观察宇宙变化的“宇宙观”。这座碉堡式的民居,成为这位近代史上重要人物的最後归宿。
隐身在阳明山麓的“种能洞”,外墙与屋顶结构刚完成修复,阎氏庋藏近代史与抗战前後的军政要电、文献史料与图书,经原馥庭老先生协助整理後,近年已移交国史馆,部分则由文化局现场清点封存,其余文件则散落一地。
近五十年来,阎氏部属井国治、张日明等侍卫、副官,特别在“种能洞”设置阎氏灵堂,并经常上香祭祀。井国治於民国九十年间,在前往故居途中,因脑溢血逝世後,看守故居和墓园的“勤务”,几乎全由张日明老人承担。
灵堂两侧放着作供人取阅
阎氏遗像前的香案,除了烛台、鲜花、素果,供桌两侧还摆放阎氏主要着作《三百年的中国》、《阎百川先生要电录》等。张日明说:“这几年有山西来的客人,或研究阎锡山的学者来过。有兴趣看看,就带几本回去吧!”
“现代子贡”护卫两岸分治史实
阎氏灵堂内高悬孙中山题赠的“博爱”横幅,蒋介石颁授的挽额《怆怀耆勳》,浸渍泛黄,弃置在迷漫着潮湿霉味的房间。“种能洞主人”虽然已远离近半个世纪,但侍卫官张日明,每天依然准时执勤站岗,守护故居与墓园。
走进犹如军事碉堡的“种能洞”,恍如踏进近代史与国共内战史的时光隧道,还能闻到成堆军事电报、战争史料的霉味。这里曾是阎氏晚年会见蒋介石、宋美龄、陈诚与陈纳德,接见立委国代、着书立说的人生最後舞台。
阎锡山墓地位於七星山之阳,峰峦环抱,茂林修竹,圆塚方碑,坐北朝南,气势非凡。虽然墓木已拱,但墓园构筑始终牢固稳当。张日明在守墓之余,多年来还在墓园遍植桃花与樱花,更让立春的墓园,花香飘散,益显空灵。
张日明守护的不仅仅只是老长官“山西王”阎锡山的墓园,维护故居与守墓的侠义古风,更接近真实版的“现代子贡”。既可近距离见证两岸分治六十年的核心史实,还得以同时护卫政府迁台这段重要历史转折的鲜活史料。
在暮色中话别的张老先生,步履蹒跚,但坚持亲自送客到故居门外。老人谦逊地说:“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现在还走得动,可以常来看看,以后能做多少就不知道了。希望故居能早日对外开放,让更多人认识阎院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