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育智慧品读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殷海华,刘经华主编
出 版 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173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013763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传统教育教学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其中充满的是先哲和先贤的教育智慧。现今教育所主张的“人化”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或隐或显地贯穿始终。从外在的规范向人心的心灵深处探寻意义,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价值。注重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和谐,是传统教育思想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在当代的教育中,如何发扬那种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品读中国千古教育智慧,践行中外最新教育理念,开拓创新,穷通变易,使我们“更诗意地栖居”,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本书重点阐释了《孟子》著作和文章中包含的教育哲学内涵。
目录
绪论 关于《孟子》
一、孟子与《孟子》
二、《孟子》的主要内容
三、《孟子》中的教育智慧
第一章 教育目的(端正态度辨明为谁而学)
一、教育是人性的升华
二、教育唤醒心灵
三、新的教育,新的角色
第二章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德智结合追求全面发展)
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二、铸人先铸魂
三、培养真正的人
第三章 教育原则(健全人格主张以人为本)
一、教育是人格的健全
二、培育志向,坚持理想
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四、说服比压服更有效
第四章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鼓励自主学习)
一、教学应“自求自得”
二、教无定法,量体裁衣
三、学习贵在循序渐进
四、没有“标准”,难成方圆
五、“由博反约”“深入浅出”
六、善用比喻,事半功倍
第五章 教师素质(乐于为师提倡自我反思)
一、学会自我反思
二、虚心学习是教育的法宝
三、热爱学生,乐于为师
附录:《孟子》选读及译文
书摘插图
一、孟子与《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鲁国邹邑(今山东省邹县)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轲3岁丧父,幼年得力于母教。“孟母三迁”及“断机劝学”的故事,成为家教佳话,广泛流传。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他第一次到齐都稷下时,可能已开始聚徒讲学。而最后一次到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已是学生众多名躁一时的大师了。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他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现将此学说称为“孔孟之道”,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
孟子学说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孟子关于心性的观点。
孟子将性善与四端作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理论基础,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这种自觉是表现于侧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