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育智慧品读
分類: 图书,哲学/宗教,哲学,哲学知识读物,
作者: 殷海华,刘经华主编
出 版 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3-1字数:版次: 1页数: 151印刷时间: 2008/03/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60137636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学教育名著名篇》之《教育智慧》。《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礼记》49篇中的一篇,而《礼记》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重要文献。本书内容包括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原则、教学法则、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等。
目录
绪论 关于《学记》
一、《学记》的思想渊源
二、《学记》中的教育智慧
三、《学记》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化民为俗追求个人发展)
一、教育是民生之基
二、教育应以人为本
第二章 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德智并重重视循序渐进)
一、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二、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第三章 教育原则(把握时机注意因势利导)
一、抓住时机,才有成效
二、防患于未然
三、读懂学生的心理
四、教育切莫急于求成
第四章 教学法则(教学相长鼓励主动学习)
一、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二、走出课堂,别有洞天
三、教育贵在启发
四、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五、课堂语言是门艺术
六、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七、会学更要会问
八、学会举一反三
第五章 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严道尊发挥主导作用)
一、尊师是重教的必然要求
二、教师,理想与责任同行
三、敬业奉献是教师的天职
附录:《学记》原文及译文
书摘插图
第一章 教育的作用和目的(化民为俗追求个人发展)
一、教育是民生之基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设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学记》作为战国时代的教育论著,总结了夏、商、周官学和春秋战国时代私学的教育经验,从儒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育观点,其中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直到现在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政策。
中国土生土长的儒家有着十分浓厚的“人世”思想,从孔夫子起,儒士对虚无缥缈的怪力乱神采取回避的态度,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倡导修齐治平,经世致用。这种思想体现在教育上就是在《学记》中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认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九年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达到“大成”——达到“大成”与否就看能不能“化民成俗”,让“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因此,中国的教育活动带有十分强烈的世俗功利。特别是隋唐以后,学得满腹经纶,售予帝王人家,成了中国士子的人生目标。这是由于阶级局限性造成的人生观、世界观狭隘的表现,带有一定的消极意义。
但《学记》把教育看做是直接为社会政治服务,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中国知识分子把从政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从垂髫发蒙时开始,就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一步一步、一年一年苦熬苦修,追求真理的精神还是值得称道的。知识分子把出仕佐助君主治国平天下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不管怎样,这一切有助于统一知识分子的思想,从而有助于统一全体人民的思想,有助于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到社会的主导地位。中国的封建社会能够苟言残喘两千年,中国文明两千年间能薪火不断,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传统道德传承两千多年,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没有分崩离析,应该说封建教育制度功不可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