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教育论丛 教育学的探究 (平装)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瞿葆奎编著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2-1字数:版次: 1页数: 638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2纸张:I S B N : 9787107183522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当代教育论丛之一,收录的是作者有关教育问题的16篇论文,内容涉及教育科学分类、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西方教育学史略、教育准实验的科学规范问题、元理论与元教育学、教育学的反思与元教育学等各方面。
作者简介
瞿葆奎,1923年2月生,江苏宜兴人。194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学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建校,随复旦教育学系全体师生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编委、教育学分支学科主编,《社会科学争鸣大系(1949一1989)》总编委、《教育学卷》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主编,《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副主编,《教育研究》编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教育理论刊物研究会理事长,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现名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基本理论学科规划组组长。现任中国教育学会顾问,教育学分会学术顾问。主编中学《上课实录》(9册)、《教育学文集》(30册)、《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1978-1995)》、《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元教育学研究》、《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
目录
1.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
一
2.教育是一门科学吗?——答:教育不是一门科学
3.关于马克思“男女青少年和儿童的劳动”辨析——纪念马克思诞辰160周年
4.序陈桂生著《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研究》
5.四十多年来对教育的社会属性和职能的探究
6.教育准实验的科学规范问题
7.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
二
8.“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
9.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10.拉伊和他的《实验教育学》
三
11.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
12.教育学的反思与元教育学
13.元理论与元教育学引论
14.教育学逻辑起点:昨天的观点与今天的认识
15.西方教育学史略
16.中国教育学百年——“述往事,思来者。”
[附]以“有涯”追“无涯” 以“严谨”求“真知”——瞿葆奎教授谈治学
书摘插图
教育科学分类:问题与框架*
对教育科学进行分类,人们已做了一些尝试。它是从分类的角度对教育科学本身进行的一种反思。这一方面意味着理智上的本能:从混沌逐渐走向有序;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教育科学自身发展的逻辑:从幼稚逐渐走向成熟。但是,“我们也并非不知道,关于教育科学的分类至今还不够完善,甚至具有随意性。”①这是个不过分的估计。因此,我们企图做进一步的探究,这种探究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通过揭示因分类而涉及的问题,试图澄清教育科学研究中在观念上的某些混淆,同时,渴望引起批评与讨论,从而更有效地认识教育科学的昨天和今天,并促进其明天的发展。
一
就论题本身来看,我们要达到的直接目标是提供一个较合理的分类框架。由此自然会想到:构建一个分类框架,需要的是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进行着分类,因为这是纷纭复杂的世界要求人们做出的选择。比如性别之分,籍贯之别,等等,这仅是分类的最简单的形式而已。同时,分类也是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一些学科本身就是分类学。但无论哪一种分类,当我们用“奥卡姆剃刀”刮掉关于分类的种种内容与现象时,可得到分类的内核便在于某种尺度,或者说一定标准,这标准将保证分类的顺利进行,并达到条理化、清晰化的目的。因此,教育科学分类首先要回答的是:依据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但是,接下来我们又要追问:标准从何而来?它是任意给定的吗?如果对一个事物可以从多种角度给出多种分类标准,这是不是主观随意性的表现?
*为唐莹与我合写。1993年3月初稿,1995年8月改稿,1997年8月三稿,2003年12月作了一些润饰。曾刊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第2期。用作《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代序,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初版。
①米亚拉雷、让维亚尔主编,张人杰等译:《世界教育史(1945年至今)》,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版,第5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