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教育专题史论丛 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史
分類: 图书,社会科学,教育,中国教育 ,
作者: 杨晓著
出 版 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4-12-1字数:版次: 1页数: 463印刷时间:开本: 大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10718356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论述了1895年至1945年中日两国教育关系的历史演进、特征,以及不同群体和代表人物的独特作用。该书在近代中日教育关系史料的发掘和事实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全书以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为切入点,从文化心理层面探究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换,日本对华教育侵略与中国人民维护教育主权的斗争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杨晓,1953年出生,江西萍乡人。1982年于东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到辽宁师范大学任教,1988年于东北师范大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2003年于浙江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主编、参编《中国教育史纲》、《中外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与中国大学入学考试改革》、《教育社会学》、《日本侵华教育史》、《中日教育关系史》、((世界教育史大事记》等著作二十余部,参加研究“六五”、“七五”、“九五”和主持“八五”、“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多项。曾荣获2001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章 强敌与先生——民族危机下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中日教育关系易位的历史际遇
一、从洋务教育看中国人的心理弱势
二、来自日本明治维新教育的启示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学习日本教育的导向与政策
一、康有为以“以强敌为师”的立论
二、维新运动时期学习日本教育的改革尝试
三、清政府赴日留学和考察教育政策的确立
第二章 留学与考察——民族屈辱下的教育壮举
第一节 《劝学篇》与留学日本热
一、《劝学篇》与救亡图存
二、游学与社会改革
三、游学取向从“西艺”到“西政”
四、留日学生对“速成”游学的批评
五、对留学日本教育中民族歧视的抗议
第二节 教育官员、学者:的赴日教育考察
一、清末日本教育考察的概况
二、中日教育官员、学者的教育认识交流
三、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
第三节 日本回应中国赴日留学与考察活动的个案
一、从事中国留学教育与考察活动的动机
二、与中国留日学生的冲突与磨合
三、赴中国的教育考察
四、改革中国教育的建议
第三章 模仿与改革——民族觉醒中的教育变迁
第一节 留学日本与国民教育思想的生成
一、留学日本教育与民族国家理想的建构
二、以日本为媒介吸收西方国民教育的思想原素
三、留日学生、学者提出的国民教育思想
第二节 清末中国教育改革的示范者——日本教习
一、日本教习涌人中国的历史契机
二、日本对日本教习去华的不同认识
三、新式学堂对日本教习的大量需求
四、清末各级各类学堂中的日本教习
五、日本教习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作用
第三节 西方教学思想由日本导入中国的个案分析
一、赫氏“形式教学阶段”由日本导人的契机、途径与内容
二、赫氏“形式教学阶段”由日本导入的文化特征
三、赫氏“形式教学阶段”导人中国后的实践形态
第四节 癸卯学制与近代日本学制
一、近代日本学制对癸卯学制的重要启示
二、癸卯学制对近代日本学制的借鉴
三、中日学者对癸卯学制的评论
第五节 《教育敕语》与《教育宗旨》
一、《教育敕语》的文化特质及其历史作用
二、《教育敕语》导人中国的基本脉络
三、清末中国《教育宗旨》的颁布
第五节 模仿日本教育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
一、提倡国民教育
一、批判科举制度
第四章 选择与融合——民族复兴中的教育成长
第五章 批判与重构——民族崛起中的教育道路
第六章 独立与对抗——民族救亡中的教育生命
结语
一、中日近代教育关系揭示反传统教育的历史沉淀过程
二、中日近代教育关系是西学东渐与根源意识互动的结果
三、中日近代教育关系建立在中国近代主体之上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 强敌与先生——民族危机下的教育选择
第一节 中日教育关系易位的历史际遇
1840年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在中国古代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碰撞中,中国的屈辱与失落,使近邻日本受到了震撼。中国有识之士撰写的警世之作《海国图志》、《圣武记》、《瀛环志略》等,未能使中国人迅速觉醒,却帮助日本走上了明治维新道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在与日本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反而拜日本为师,这是中日教育关系易位的历史转折点。
中日近代教育关系的这一逆转,是在中国与日本面对西方冲击的不同反应中逐步形成的。中国和日本相继面对西方冲击,但是,中国对此反应相对迟钝而被动,日本的反应则迅速而主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与中国洋务运动失败的不同结果,决定了中日在近代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命运,日本加入了列强行列,而中国则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面对西方冲击与挑战作出的无力反应,是中日教育关系易位的历史际遇,显现的却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封闭与脆弱。
一、从洋务教育看中国人的心理弱势
洋务教育是中国面对西方冲击时一种直接的、本能的反应。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有识之士魏源(1794—1857)、林则徐(1758—1850)等人首先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喊出了学习西方的先声。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了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可以说中国与日本几乎在同时把学习的目标指向了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