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立宪主义的文化基础:理性主义与自然法哲学
分類: 图书,法律,宪法、行政法,
作者: 朱海波著
出 版 社: 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7-1字数:版次: 1页数: 261印刷时间: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I S B N : 978750368568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现代立宪主义的文化基础”的专著,书中旨在展开一种“元叙事”式的文化结构研究,即试图抽象出共享于不同时空欧洲各民族心灵中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蕴含一套相对稳定的思维结构、哲学观念和价值信仰,现代立宪主义是与此相适应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即一种受理性思维支配,以自然法哲学为基础的文化传统。
内容简介
就西方文化本身的范畴而言,本书试图在复杂的文化现象中为现代立宪主义抽象出一个基础结构。以这个结构为分析框架,可以在基本共性上深刻认识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群主义三大释宪传统为代表的各种现代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现代民主宪政国亦因此被解释为某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的特殊产物。
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一种思潮、政治过程以及相应的政治和法律行为模式,可以有多个切入点。本书旨在展开一种“元叙事”式的文化结构研究,即试图抽象出共享于不同时空欧洲各民族心灵中的基本结构。这个结构蕴含一套相对稳定的思维结构、哲学观念和价值信仰,现代立宪主义是与此相适应的思想、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即一种受理性思维支配,以自然法哲学为基础的文化传统。而所谓宪政制度,就是受理性思维主导的制度形态。它试图建立起理性型的政治关系以取代原始支配型和征服型的关系,从而为各个领域的利益斗争建立起一种以比例为原则的民主协商解决制度。
作者简介
朱海波(1977~),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副教授,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2006)。研究领域为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基础理论,发表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书评、译文多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化模式与思维结构
第一节 文化绝对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
一、精英文化观与文化绝对主义
二、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霸权
第二节 文化研究的路径和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研究的路径
二、文化的结构
三、小结
第二章 现代立宪思维的理性主义认识论
第一节 诞生于古希腊理性主义的欧洲宪政精神
一、古希腊城邦政治与理性思维
二、“第一个理性主义者”巴门德尼
三、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到伊壁鸠鲁的“契约论”
四、柏拉图的“理念论理性主义”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理性
第二节 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一、知识的对象
二、知识的来源
三、知识的标准
第三节 理性的人格与政治共同体意识的构造
一、理性思维主导自由与自信的人格
二、理性构造的主体意识和政治共同体
第四节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认识论及其社会哲学领域的深层原因
一、中西思维在认识论上的区别
二、中西思维在社会哲学上的区别
三、理性主义与西方文化
第三章 自然法哲学之一:自然法哲学及其在欧洲政治文化中的演进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然法
一、前斯多葛时期的自然哲学和“自然正义”观
二、斯多葛学派自然法理论的五项特征
三、古罗马法学家的自然理性观
第二节 中世纪世俗国家政治的自然法化过程
第三节 奠定现代立宪主义基础的古典自然法
一、古典自然法哲学的理性主义话语结构
二、人性化的“理性”内涵
三、古典自然法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理性主义自然法理念统率下的现代法治浪潮
一、德意志法系的法典化运动
二、法国法典化
三、英国的自然法理念及其商法形式化
第五节 世纪以来自然法哲学的衰落
第四章 自然法哲学之二:自然法哲学奠定现代立宪主义的基础
第一节 社会契约论
一、契约论的原始表达
二、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契约理论的繁荣
三、世纪契约理论的鼎盛
第二节 从人文主义到自然权利再到人权宪政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理性主义自然法的正义和平等内涵
二、捍卫自由、平等的中世纪人文主义
三、以世纪自然权利理论为基点的现代立宪主义
第三节 人民主权说
一、统治权的渊源:“下移”与“上升”理论
二、统治权的归属及统治权的架构
第五章 现代立宪主义的思维结构和对理性主义殖民倾向的反思
第一节 现代立宪主义的思维结构
第二节 反思理性主义的殖民倾向
一、理性的人与非理性的人
二、普遍主义的立宪主义
第三节 迈向文化共融的当代立宪主义
一、“文化主义”视角下的当代立宪主义
二、人格转型与文化多元时代的宪政诉求
三、交往理性与当代立宪之路
四、团结社会与多元文化的共存之道
参考文献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章文化模式与思维结构
如同法律、法理等许多现代词汇一般,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文化”系属舶来品,系据日本学者根据英文culture的翻译转译并输入中国。而在西文之中,culture(文化)被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学者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称为英文之中最为复杂的三个词语之一。它的复杂性,不仅来自于其复杂的词义演变史,而且来自于一个事实:在各种甚至是迥然相异的思想学科之中,它居然都被作为重要的观念而加以阐发。这就使得“文化”成为看似明了,实则扑朔迷离的概念、观念、意识形态和理论体系。
根据威廉斯的考察,英文culture(文化)一词经历了拉丁文colere、cuhura;法文coutura和culture的形式后,于15世纪初被引入英文。15世纪早期的英文culture,与古汉语的“文化”一词类似,主要表示生长的“过程”(process),不过其与古汉语不同的是,culture一般只是用于表示对农作物和动物的照料,尚未有对人的照料、教化之内涵。直到16世纪,culture才从照料动植物之成长的意涵,延伸出“人类发展的历程”之意涵。
而culture在词性上最为重要的形式变化出现在启蒙运动刚开始的17世纪初期,culture原本仅有单数形态,但是在17世纪开始出现了其复数形式:cultures。复数形式的cultures意味着欧洲人开始意识到,文化不仅仅只有一种形态,而是拥有多种形态。如果承认文化拥有多种形式,那么紧接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