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双语经典沙与沫
分類: 图书,外语 ,英语读物,英汉对照,
作者: (黎巴嫩)纪伯伦(Gibran,K.)著,林志豪译
出 版 社: 哈尔滨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0-1字数: 300000版次: 2页数: 215印刷时间: 2008/10/01开本: 32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806993262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我永远漫步在这海岸,在细沙和泡沫之间,高涨的潮水抹去我的足迹,海风也将泡沫拂走,但是,海与岸将会永恒。
我不知何谓绝对的真理,但是,我对自己的无知进行谦逊自省,这其中就有了我的荣光和犒劳……
倘若你真的睁开眼睛去看,你会从所有影像中看到自己;倘若你竖起耳朵去听,你会从一切声音里听到自己……
生命在我们的沉默中歌唱,在我们的睡眠中编织梦想。甚至当我们被击败而陷入低潮时,生命仍高踞王座之上。当我们哭泣时,生命却向白天微笑……
内容简介
在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上,纪伯伦是一页传奇;在世界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也是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融合了东西方心灵精髓,超越时空, 成为人类永恒的箴言。诗人说,它是诗化的哲学;哲人说,它是充满哲理的诗;恋人在这里看到了爱的定义;艺术家在这里看到了灵魂的颜色;年轻人在这里找到了火一般的热情;老年人在这里找到了生死之道……
《沙与沫》包括《沙与沫》、《流浪者》和《先知园》,代表了纪伯伦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用英文所写的作品。
纪伯伦的作品受到如此欢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他深沉的哲学思考与火一般的激情,更丰要是人们从他那睿智的人生哲理中得到顿悟!这一点在《沙与沫》《疯人》和《流浪者》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沙与沫》是纪们伦的一部格言集,字数不多,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长的有十几句,但句句都充满了诗情和哲理,阐明了他对人生、爱情、艺术与生死等重大问题的理解。
《流浪者》是纪们伦的晚期作品,同样是通过一则则寓言故事,描述了形形色色的生活,犹如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在向年轻人倾诉自己的心声。
纪伯伦的作品是年轻人心灵的初恋,也是长者历经世事、蓦然回片的感悟,任何时候打开本书,就像打开通往灵魂的窗融:让你领略这位先知隽永不朽的哲思。
作者简介
卡里纪伯伦(Kahlil Gibran 1883年-1931年),生于黎巴嫩布雪里一个宗教气息浓厚的家庭中。童年时期,母亲教他阿拉伯文和法文,又请家庭教师教他英语。
1888年,纪伯伦随母亲移居美国波士顿,在那里奠下了扎实的英文基础。1897年纪伯伦返回黎巴嫩继续学习阿拉伯文和法文,选修了医学、国际法及宗教史和音乐等课程。暑期纪伯伦随父亲旅游中东各地,心灵豁然开朗。
15岁时,他以阿拉伯文写下《先知》的初稿,16岁时发表了第一篇散文诗,并开始热衷于绘画。大学毕业之后游历了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地。随后,纪伯伦进行了大量创作,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1923年,英文散文诗集《先知》出版,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目录
沙与沫
流浪者
流浪者
美和丑
鹰和麻雀
情歌
泪与笑
在集市上
两位王妃
闪电
隐士和野兽
先知和孩子
珍珠
肉体和灵魂
国王
沙滩上
三件礼物
和平与战争
舞女
两位守护神
雕像
交易
爱与恨
梦想
疯人
青蛙
法律和立法
哲学家和补鞋匠
造桥人
扎德原野
金腰带
红色的土壤
满月
隐居的先知
陈年老酒
两首诗
露丝小姐
老鼠与猫
诅咒
石榴
上帝和众神
女聋子
探索
权杖
通道
鲸鱼与蝴蝶
和平感染
影子
年届七十
寻找上帝
大河
两个猎人
另一个流浪汉
先知园
书摘插图
沙与沫
高涨的潮水抹去我的足迹, 海风也将泡沫拂走,
但是,海与岸将会永恒。
我的手中曾经握满薄霭。
然后,我伸开手掌,哦,薄霭变成了小虫。
我将手握了又展,手中却是一只小鸟。
我再次将手握紧又展丌,掌心上伫立一人,满面愁容,昂首向天。
再一次,我握紧了手,张开却一无所有,除了一片薄霭。
然而,我听到了一首无比柔美的歌。
就在昨天,我还以为自己只是碎屑一片,在生命的苍穹之中毫无韵律地颤抖。
如今我却明白,我就是那片苍穹,整个生命是我怀中富有节奏而悸动的碎片。
他们醒来时,对我说道:“你和你居住的世界,只是无涯之海和无边之岸的沙粒”在睡梦中,我对他们说道:“我正是那无涯之海,世界万物不过是我海岸上的颗颗沙粒。”
唯有一次,我被迫缄默无语。“你是谁?”那是有人这样问我时。
上市的第一个念头是天使
上帝的第一个词汇是人。
在海洋和森林中的风声赋予我们语言之前的千万年间,我们是漂泊、徘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的一群生物。
而现在,我们怎能仅用我们那昨天的声音来描述心中的远古时光呢?
斯芬克司仅说过一次话。他说:“一粒沙子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予。现在就让我们再次沉默吧。”
我听到了斯芬克司的话,却毫不理解。
我长久地躺在埃及的漫天沙土里,沉默者,忘却了季节。
直到太阳赐予我生命,我站起身来,沿着尼罗河岸行走。
我与白昼一起唱歌,又与黑夜一起遐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