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二辑:小青龙汤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方剂学,
作者: 赵方田,国华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 233000版次: 1页数: 240印刷时间: 2009/01/01开本: 16开印次: 1纸张: 胶版纸I S B N : 9787506739634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理论研究介绍了小青龙汤的来源、功效主治、临床应用、历代医家对小青龙汤的论述,以及小青龙汤理论研究热点;中篇临床研究介绍了小青龙汤在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下篇实验研究介绍了小青龙汤的制剂研究及药理研究最新进展。全书内容丰富,侧重于临床,可供广大中医、中药专业临床及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一、小青龙汤的来源
二、小青龙汤的组成及用法
三、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主治
四、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
五、小青龙汤的衍生方
第二章 历代医家对小青龙汤的论述
第三章 小青龙汤的理论研究热点
一、小青龙汤君药的确定
二、小青龙汤的用药特点
三、小青龙汤的细辛用量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慢性支气管炎
二、急性支气管炎
三、支气管哮喘
四、哮证
五、变应性哮喘
六、慢性阻塞性肺病
七、支气管肺炎
八、哮喘型霉菌性肺炎
九、间质性肺炎合并轻度纤维化
十、放射性肺炎
十一、肺源性心脏病
十二、急性肺水肿
十三、上呼吸道感染
十四、喘证
十五、咳喘
十六、咳嗽
十七、感冒后久咳
十八、肺胀
十九、肺气肿
二十、尘肺
第二节 循环系统疾病
一、心力衰竭
二、冠心病
三、胸膜炎
四、心律失常
五、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六、心源性胸腔积液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乙型肝炎
二、泄泻
三、便秘
四、消化性溃疡
五、臌胀腹水
六、慢性胃炎
七、过敏性肠炎
八、结肠过敏症
九、幽门不全梗阻
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肾小球肾炎
二、肾病综合征
三、泌尿系感染
第五节 风湿免疫性疾病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二、痹症
三、全身多关节肿痛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
一、梅尼埃病
二、癫痫
三、坐骨神经痛
第七节 内科疑难病症
一、痰饮
二、短气
三、头痛
四、发热
五、汗证
六、项痹
七、皮痹
八、脑梗死后流涎症
九、见水欲尿症
十、多唾症
十一、五十肩
十二、遗尿
十三、背痛
十四、吐涎沫
十五、浮肿
十六、夜间呼吸困难
第二章 外科病证
一、自发性气胸
二、狐疝
三、胸胁内伤
四、蛛网膜下腔出血
五、创伤性胸腔积液
第三章 骨科病证腰腿痛
第四章 妇科病证
一、闭经
二、乳肿
三、产科合并症
第五章 儿科病证
一、婴幼儿哮喘
二、小儿支气管炎
三、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
四、支气管肺炎
五、腺病毒肺炎
六、支原体肺炎
七、喘息性肺炎
八、百日咳
九、小儿咳嗽
十、顽固性小儿咳喘
十一、小儿呼吸道感染
十二、小舞蹈病
十三、小儿多唾症
十四、麻疹
十五、小儿肾炎
十六、小儿鼻鼽
第六章 五官科病证
一、耳聋
二、过敏性鼻炎
三、鼻窒并鼻鼽
四、喉痦
五、过敏性结膜炎
六、春季卡他性角结膜炎
七、迎风流泪
第七章 皮肤科病证
一、荨麻疹
二、花粉症
三、面部痤疮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制剂研究
一、小青龙合剂
二、小青龙冲剂
三、小青龙滴丸
第二章 药理研究
第一节 小青龙汤中各组成药物的药理研究
一、麻黄
二、白芍
三、细辛
四、干姜
五、甘草
六、桂枝
七、半夏
八、五味子
第二节 小青龙汤的药理研究
一、平喘作用
二、抗过敏作用
三、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四、抗炎作用
五、扩张外周血管、升高皮肤温度
六、促进红细胞糖酵解
七、抗促癌作用
八、其他实验研究
书摘插图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概述
一、小青龙汤的来源
小青龙汤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或咳,或噎,或喘,小青龙汤主之。”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主治太阳表里俱寒,名日青龙,取东方木神伏邪之义。龙兴则云升雨降品物咸亨。
二、小青龙汤的组成及用法
小青龙逐水以散阴寒,犹龙之翻波逐浪而归江海。乃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细辛、干姜、五味子和半夏而成,其药物组成为:麻黄(去节)、芍药各9g,细辛、干姜、甘草(炙)各6g,桂枝(去皮)9g,五味子6g,半夏9g(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小青龙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小青龙汤中各组成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运用】(1)用于风寒感冒。本品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与膀胱经,功能开腠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为辛温解表要药,故多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感冒重证,即风寒表实证,每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2)用于咳嗽气喘。本品辛散苦泄,温通宣畅,人肺经,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有良好的宣肺平喘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喘咳实证,常配伍杏仁、甘草同用,如三拗汤。此外,本品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还可治寒痰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如小青龙汤。若肺热壅盛,高热喘急者,每与石膏、杏仁、甘草配用,以清肺平喘,如麻杏石甘汤。
(3)用于风水水肿。本品上开肺气,下输膀胱,为宣肺利尿之要药。对风邪袭表,肺失宣降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每与甘草同用,即甘草麻黄汤;若兼见内热及脾虚者,可配伍石膏、生姜、甘草及白术等药。
(4)此外,取麻黄散寒通滞作用,用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
《神农本草经》: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
《名医别录》:微温,无毒。主治五脏邪气缓急,风肋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束伤寒头痛,解肌,泄邪恶气,消黑赤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
《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_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症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2.芍药
【性味归经】苦、酸、甘,微寒。归肝、脾经。
【功效】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运用】(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有养血调经之效。常配当归、熟地等同用;若阴虚有热,月经先期、量多,或崩漏不止,可加阿胶、地骨皮等同用。
(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急作痛等症。有养肝阴,调肝气,平肝阳,缓急止痛之效。治肝阳上亢的头痛眩晕,常配生地、牛膝、石决明等同用。
(3)治肝郁胁肋疼痛,常配当归、白术、柴胡等同用;治脘腹手足挛急疼痛,常配甘草同用;治肝脾不调,腹痛泄泻,常配防风、白术同用。
(4)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能敛阴、和营而止汗。治营卫不和,表虚自汗,常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而止汗;治阴虚盗汗,可配生地、牡蛎、浮小麦等,敛阴而止汗。
《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本草纲目》:苦,平,无毒。
《名医别录》:味酸,微寒,有小毒。主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论》:臣。能治肺邪气,腹中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努肉。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
《开宝本草》: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药性赋》:味酸,平,性寒,有小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扶阳气大除腹痛,收阴气陡健脾经。坠其胎能逐其血,损其肝能缓其中。
《汤液本草》:气微寒,味酸而苦。气薄味厚,阴也,降也。阴中之阳,有小毒。入手、足太阴经。
3.细辛
【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祛痰。
【运用】(1)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本品祛风散寒,达表人里。人肺经散在表风寒,常与羌活、防风、白芷等同用,治疗一般风寒感冒,如九味羌活汤;入肾经除在里寒邪,常与附子、麻黄同用,治疗恶寒无汗、发热脉沉的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2)用于头痛,鼻渊,牙痛,痹痛。本品辛香走窜,能祛风寒,通鼻窍,止疼痛。用治外感风邪,偏正头痛,每与川芎、白芷、羌活等同用,如川芎茶调散;若治痛剧如破,脉微弦而紧的风冷头痛,又当配川芎、麻黄、附子同用,如细辛汤。
(3)用于风邪犯肺,鼻塞鼻渊,头痛流涕者,可配辛夷、白芷、苍耳子等同用。
(4)治风寒湿痹,腰膝冷痛,常配独活、桑寄生、防风等同用,如独活寄生汤。
(5)用于寒痰停饮,气逆喘咳。本品辛散温燥,既可外散表寒,又能下气消痰,温肺化饮,故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水饮内停喘咳,常与麻黄、桂枝、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外无表邪,纯系寒痰停饮射肺,气逆喘咳者,可配茯苓、干姜、五味子等同用,如苓甘五味姜辛汤。
(6)此外,本品辛温行散,芳香透达,吹鼻取嚏,有通关开窍醒神之功。用治中恶或痰厥所致卒然口噤气塞、昏不知人、面色苍白、牙关紧闭之属于闭证、实证者,常与皂荚研末和匀,吹少许人鼻中取嚏,如通关散;亦可单用为散,吹鼻取嚏。
【使用注意】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
《神农本草经》: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本草纲目》:细辛气味辛,温,无毒。辛温能散,故诸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滞气、惊痫者,宜用之。口疮、喉痹、齿诸病用之者,取其能散浮热,亦火郁则发之之义也。辛能泄肺,故风寒咳嗽上气者宜用之。辛能补肝,故胆气不足,惊痫、眼目诸病宜用之。辛能润燥,故通少阴及耳窍,便涩者宜用之。
《本草新编》:细辛,味大辛,气温,升也,阳也,无毒。人手足少阴。止头痛如神,治诸风湿痹,尤益肝、胆之经。肾得之而温。利窍清痰,止迎风泪眼,疗妇人血闭,祛在里之寒邪。口臭齿肿,含漱亦良。但只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只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病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可不慎欤。或问细辛既能温肾,自是补剂,何故又散气耶?夫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之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能取效?盖头为太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则头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4.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运用】(1)本品用于脘腹冷痛,寒呕,冷泻。本品辛热燥烈,主人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治胃寒呕吐,脘腹冷痛,每配高良姜用,如二姜丸。
(2)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如理中丸。
(3)用于亡阳证。本品性味辛热,能回阳通脉。故可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之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
(4)用于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本品辛热,能温肺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如小青龙汤。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血热妄行者禁服。《本草经集注》:恶黄连、黄芩、天鼠矢。《新修本草》:久服令眼暗。《药鉴》:痘家灰白之症用之,若实热红紫者,切宜禁忌。《本草经疏》: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法并忌之。
《神农本草经》: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本草纲目》:辛,温,无毒。能引血药人血分、气药人气分。又能去恶养新,有阳生阴长之意,故血虚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阴无阳者,亦宜用之,乃热因热用,从治之法也。
《本草新编》:干姜(炮姜)姜味辛,炮姜味苦,皆气温大热,半浮半沉,阳中阴也。解散风寒湿痹、鼻塞头痛、发热之邪者,干姜也;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痰者,炮姜也。盖干姜治表,而炮姜温中。其所以治表者,干姜走而不收,能散邪于外也;其所以温中者,炮姜止而不动,能固正于内也。虽然姜性大热而辛散,俱能散邪补正,安在炮制而异宜。干姜散邪之中,未尝无温中之益。炮姜固正之内,未尝无治表之功。但干姜散多于温,而炮姜固多于散耳。或问干姜炒熟人于健脾药中,谓能补脾以生气,然乎?日:干姜温热,原有益于脾气,何在炒熟始能补土以生气。但干姜性走,脾气不独受其惠。一经炮制,则干姜守而不走,独留于脾中,诸经不得而夺之,自然较生用更效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