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病奇方系列丛书第三辑:黄连解毒汤
分類: 图书,医学,中医学,方剂学,
作者: 张晓杰,李伟宁编著
出 版 社: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字数:版次: 1页数: 250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06739580包装: 平装内容简介
本书为《难病奇方系列丛书》之一,设上、中、下三篇,分别从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对黄连解毒汤予以阐述,包括黄连解毒汤的来源、组成用法、功效主治、古今医家的论述,黄连解毒汤在内科、妇科、儿科、男科、骨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病案举例,以及黄连解毒汤的制剂研究、药理研究等。
该书内容丰富,作者引用了大量文献,均为临床应用经验及现代实验研究结果,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目录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黄连解毒汤的来源
第二节 黄连解毒汤的组成及用法
第三节 黄连解毒汤的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二、黄连解毒汤的功效与主治
第四节 黄连解毒汤的临床应用
第二章 古今医家论述
中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一、高血压病
二、脑出血、脑梗死
三、痴呆
四、心绞痛
五、病毒性心肌炎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一、溃疡性结肠炎
二、十二指肠溃疡
三、慢性乙型肝炎
四、肠伤寒
第三节 泌尿系统疾病
一、急性肾盂肾炎
二、成人肾病腹水并自发性腹膜炎
第四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一、糖尿病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
一、白血病
二、白细胞减少症
第六节 呼吸系统疾病
一、肺炎型肺念珠菌病
二、上呼吸道感染
第七节 其他疾病
一、斑蝥中毒
二、精神分裂症
三、附红细胞体病
四、波状热
五、流行性出血热
六、高热
第二章 外科病证
一、外科软组织感染
二、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三、下肢溃疡
四、肛周脓肿
五、肛窦炎
六、肛门直肠创伤
七、直肠脱垂
八、蛇咬伤
第三章 妇科病证
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盆腔炎
三、宫颈炎
四、闭经
五、围绝经期综合征
六、经前紧张综合征
七、妊娠剧吐
第四章 儿科病证
一、脓疱疮
二、水痘
三、手足口病
四、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五、小儿腹泻
第五章 男科病证
急性睾丸炎
第六章 骨科病证
一、骨科术后感染
二、痛风性关节炎
三、慢性骨髓炎
第七章 皮肤科病证
第一节 感染性皮肤病
一、带状疱疹
二、类丹毒
三、稻田皮炎
第二节 皮肤附属器疾病
一、痤疮
二、脂溢性皮炎
第三节 过敏性皮肤疾病
一、湿疹
二、荨麻疹
三、药物性皮炎
第四节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一、银屑病
二、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第五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一、类天疱疮
二、白塞病
第六节 性传播性疾病
一、尖锐湿疣
二、梅毒
第七节 皮肤瘙痒症
第八章 耳鼻喉科病证
第一节 耳科疾病
一、外耳道湿疹
二、耳前瘘管
第二节 鼻科疾病
一、顽固性鼻出血
二、鼻腔粘连
第三节 咽喉科疾病
一、疱疹性咽峡炎
二、急性扁桃体炎
第九章 眼科病证
一、春季性结膜炎
二、睑缘炎
三、眼睑带状疱疹
四、漏睛疮
五、单纯疱疹病毒性点状角膜炎
第十章 口腔科病证
一、复发性口腔溃疡
二、舌下腺囊肿
三、舌癌
四、重舌
五、木舌肿胀
六、口唇疱疹
七、急性根尖周炎
下篇 实验研究
第一章 黄连解毒汤制剂研究
第二章 黄连解毒汤药理研究
第一节 黄连解毒汤中组成中药的药理研究
一、黄连
二、黄芩
三、黄柏
四、栀子
第二节 黄连解毒汤全方药理作用
书摘插图
上篇 理论研究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黄连解毒汤的来源
黄连解毒汤是清热解毒方中的经典方剂,首载于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十二•治伤寒时气温病门》,但未出方名。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卷一》引《崔氏方》始冠名为黄连解毒汤。本方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常用于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王焘云:“前军督护刘车者,得时疾三日已汗解,因饮酒复剧,苦烦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卧,余思作此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
第二节黄连解毒汤的组成及用法
黄连解毒汤是一首清热解毒的方剂,其药物组成为:黄连三两(9g),黄芩二两(6g),黄柏二两(6g),栀子十四枚(擘)(9g)。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第三节黄连解毒汤的
功效与主治
一、方中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1.黄连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莨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味苦,性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热病火热炽盛,高热烦躁,神昏谵语;心火亢盛,胸膈热闷,心烦失眠,口舌生疮;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肝火目赤肿痛;胃热呕吐,消渴,牙龈肿痛;肠胃湿热,脘腹痞满,泄泻,痢疾;热毒疮疡,聤耳,湿疹,烫伤。
①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本品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力大于黄芩,尤长于清中焦湿热。治湿热阻滞中焦,气机不畅所致脘腹痞满、恶心呕吐,常配苏叶用,如苏叶黄连汤(方出《温热经纬》,名见(《中医妇科学》);或配黄芩、干姜、半夏用,如半夏泻心汤(《伤寒论》);若配石膏用,可治胃热呕吐,如石连散(《仙拈集》);若配吴茱萸,可治肝火犯胃所致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如左金丸(《丹溪心法》);若配人参、白术、干姜等药用,可治脾胃虚寒,呕吐酸水,如连理汤(《症因脉治》)。
②用于湿热泻痢。本品善去脾胃大肠湿热,为治泻痢要药,单用有效。若配木香,可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如香连丸(《兵部手集方》);若配葛根、黄芩等药用,可治湿热泻痢兼表证发热,如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若配乌梅,可治湿热下痢脓血日久,如黄连丸(《外台秘要》)。
③用于高热神昏,心烦不寐,血热吐衄。本品泻火解毒之中,尤善清泻心经实火,可用治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烦躁之证。若配黄芩、黄柏、栀子,可治三焦热盛,高热烦燥;若配石膏、知母、玄参、丹皮等药用,可治高热神昏,如清瘟败毒饮(《疫疹一得》);若配黄芩、白芍、阿胶等药用,可治热盛伤阴,心烦不寐,如黄连阿胶汤(《伤寒论》);若配肉桂,可治心火亢旺,心肾不交之怔忡不寐,如交泰丸(《四科简效方》);若配大黄、黄芩,可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之吐衄,如泻心汤(《金匮要略》)。
④用于痈肿疖疮,目赤牙痛。本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尤善疗疔毒。用治痈肿疔毒,多与黄芩、黄柏、栀子同用,如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若配淡竹叶,可治目赤肿痛,赤脉胬肉,如黄连汤(《普济方》);若配生地黄、升麻、丹皮等药用,可治胃火上攻,牙痛难忍,如清胃散(《兰室秘藏》)。
⑤用于消渴。本品善清胃火而可用治胃火炽盛,消谷善饥之消渴证,常配麦冬用,如治消渴丸(《普济方》);或配黄柏用,以增强泻火之力,如黄柏丸(《圣济总录》);若配生地黄,可用治肾阴不足,心胃火旺之消渴,如黄连丸(《外台秘要》)。
⑥用于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本品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取之制为软膏外敷,可治皮肤湿疹、湿疮。取之浸汁涂患处,可治耳道流脓;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红肿。
历代医家论述:综论黄连主要功用及机制。
(1)陈藏器:主赢瘦气急。(《本草拾遗》)
(2)寇宗奭: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痢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本草衍义》)
(3)李东垣: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燥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药类法象》)
(4)王好古: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汤液本草》)
(5)朱丹溪: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本草衍义补遗》)
(6)徐彦纯:成聊摄云:苦人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本草发挥》)
(7)李时珍: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歧伯言: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攻。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王冰注:酸人肝为温,苦人心为热,辛人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古方治痢,香连丸(木香、黄连),姜连散(干姜伍),变通丸(茱萸伍),姜黄散(生姜伍)。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下血,大蒜伍。治口疮,细辛伍。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本草纲目》)
(8)缪希雍:“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
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人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澼腹痛下痢,《别录》兼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游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简误:黄连味大苦,气大寒,群草中清肃之物。其处上经,譬犹皋陶之在虞廷,明刑执法以禁民邪,是其职也。稷契夔龙之事,则非其任矣。故祛邪散热,荡涤肠胃,肃清神明,是其性之所长;而于补益精血,温养元气,则其功泊如也。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大忌猪肉。(《本草经疏》)
(9)陈嘉谟:苦先入心,火必就燥。黄连苦燥,乃人心经。虽云泻心实,泻脾脏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但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本草蒙筌》)
(10)卢之颐:苦寒凌冬,寒水之;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人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黄取其色,连象其形,凌冬不凋,气寒味苦,合得太阳寒水化气。假此黄土,以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为用神。方随机应变,绝无内顾之虞。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阳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内达五中,故连可上治头目,下及阴中,外疗疮疡,内主肠胃。久服则达于热烦,而安于宁谥。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热为本气,火热为标见,火热为化气者也。(《本草乘雅》)
(11)李中梓:黄连味苦泻心,治心火诸病不可缺,泻痢虽属脾经,正由火不能生土,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泻则小便亦利,而肠胃自厚矣。因寒得泻者忌之,又久病气虚,心火不盛者,用之则心气愈虚,虚火反炽。(《药性解》)
(12)杜文燮:气寒味苦,气薄味厚,无毒,沉也,阴也。手少阴药也。以姜汁炒肜,则止呕吐,清心胃。且治一切时气,又解诸般热毒秽毒及肿毒疮疡、目疾之暴发者。盖黄连得姜汁制,则和其寒而性轻折,且少变其性,以引至热处,而使之驯化,正经所谓热因寒用是也。与木香同用,为腹痛下痢要药。吴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同枳壳治血痔,同当归治眼疾。佐桂蜜,使心肾交于顷刻。人姜辛,疗心肺妙于须臾。欲上清头目口疮之类,酒炒为佳。欲泻解痘疮之毒,桔梗、麻黄汁炒之,取其达表而解之也。实火同朴硝,虚火用酽醋,痰火用姜汁,伏火用盐汤。米食积泻者,壁土炒之。赤眼暴发者,人乳浸之。东垣以为厚肠胃者,何也?盖肠胃为湿热所挠,而为痢为痛,得此苦寒之剂,则湿热去而痛止,则肠胃自厚矣。又日与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满并伏梁心积宜矣,若停食受寒,及伤寒下早所使者,则不可用。又日除肠中混杂之红宜矣,如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脾者,概用之乎?又日治五劳七情,定惊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热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药鉴》)
(13)张景岳:味大苦,气大寒。味厚气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阴中微阳。专治诸火,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呕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盐汤。同吴茱萸炒,可以止火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同枳实用,可消火胀;同天花粉用,能解烦渴。同木香丸,和火滞下痢腹痛;同吴茱萸丸,治胃热吐吞酸水。总之,其性大寒,故惟平肝凉血,肃胃清肠凉胆,止惊痫,泻心除痞满。上可治吐血衄血,下可治肠便红。疗妇人阴户肿痛,除小儿食积热疳,杀蛔虫,消恶疮痈肿,除湿热郁热,善治火眼,亦消痔漏。解乌附之热,杀巴豆之毒。然其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奭日: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景岳日:人之脾胃,所以盛载万物,发生万物,本象地而属土。土暖则气行而燥,土寒则气凝而湿,土燥则实,土湿则滑,此天地间不易之至理。黄连之苦寒若此,所以过服芩连者,无不败脾,此其湿滑,亦自明显易见。独因陶弘景《别录》中有调胃厚肠之一言,而刘河问复证之日: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因致后世视为奇见,无不谓黄连性燥而厚肠胃,凡治泻痢者,开手便是黄连,不知黄连、黄柏之燥,于何见之?呜呼!一言之谬,流染若此,难洗若此,悖理惑人,莫此为甚。虽日黄连治痢亦有效者,然必其毒禀阳脏,或多纵口腹,湿热为痢者,乃其所宜。且凡以纵肆不节而血气正强者,即或误用,未必杀人,久之邪去亦必渐愈,而归功黄连,何不可也?此外,则凡以元气素弱,伤脾患痢,或本无火邪而寒湿动脾者,其病极多,若妄用黄连,则脾肾日败,百无一生。凡患痢而死者,率由此来,可不寒心?余为此言,而人有未必信者,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故余于《传忠录》辨河间条中,复详言苦味之理,以俟卫生仁者再为赞正,庶是非得明,而民生有攸赖矣。道书言: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景岳全书》)
(14)汪昂:泻火燥湿。大苦大寒。人心泻火,王海藏日:泻心实泻脾也。实则泻其子。镇肝凉血,凡治血,防风为上部之使,黄连为中部之使,地榆为下部之使。燥湿开郁,解渴,单用能治消渴。除烦,益肝胆,厚肠胃,消心瘀,能去心窍恶血。止盗汗。凉心。治肠游泻痢,便血日游,有脏连丸。湿热郁而为痢,黄连治痢要药。噤口者热壅上焦,同人参煎汤呷之,但得下咽便好。喻嘉言日: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后调其内。首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里。《机要》云:后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湿,脉弦宜去风,风邪内结宜汗。身冷自汗宜温,脓血稠黏宜重剂以竭之。下痢赤属血分,白属气分。戴氏曰:俗谓赤热白寒者非也,通作湿热处治,但有新久虚实之分。痞满燥湿开郁。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腹痛,清热。心痛伏梁,心积。目痛眦伤,人乳浸点或合归、芍等分,煎汤热洗,散热活血。痈疽疮疥,诸痛痒疮,皆属心火。明目《传信方》:羊肝一具,黄连一两,捣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定惊,镇肝。止汗解毒,除疳同猪肝蒸为丸。杀蛔。蛔得苦则伏。虚寒为病者禁用。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昂按: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则热矣。且苦寒沉阴肃杀,伐伤生和之气也。韩矛日:黄连与肉桂同行,能交心肾于顷刻。时珍日:治痢用香连丸;姜连丸用黄连、干姜;姜黄散用黄连、生姜;左金用黄连、吴茱萸。治口疮用黄连细辛,止下血用黄连、大蒜。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最得制方之妙。治心火生用,虚火醋炒,肝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杂等证,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黄连、吴茱萸降火开郁。酢,音醋。中焦火姜汁炒;下焦水盐水或童便炒;食积火黄土炒;治湿热在气分,吴茱萸汤炒;在血分干漆水炒;点眼赤,人乳浸。时珍日: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制其寒苦,咸寒制其燥性,用者详之。黄芩、龙骨为使,恶菊花、玄参、僵蚕、白鲜皮,畏款冬、牛膝,忌猪肉,时珍日:方有脏连丸,黄连猪肝丸,岂忌肉而不忌脏腑乎?杀乌头、巴豆毒。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冯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泻大肠火,黄连佐之;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泻三焦火,黄芩佐之。郑奠一日:热郁恶心,兀兀欲吐,用黄连数分甚效。(《本草备要》)
(15)张璐:苦寒,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