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导论
分類: 图书,历史,史学理论,综合,
品牌: 姜义华
基本信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页码:33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
·ISBN:9787309035230
·条形码:9787309035230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史学导论》依据自古至今海内外史学理论成果和史学实践经验,将历史认识论、史学方法论、历史本体论、史学形态学以及历史认识主体自身的素质作为统一的论述体系,揭示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分析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考察关于历史实际及其规律的本体论,探讨史著、史学论文等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阐述历史学家为提高自身素养、担负起时代使命所应走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姜义华,1939年生,江苏扬州人。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历史系教授、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历史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历史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著有《章太炎思想研究》、《章炳麟评传》、《大道之行——孙中山思想发微》、《理性缺位的启蒙》、《百年螨跚——小农中国的现代觉醒》、《新译礼记读本》等。策划并主持编纂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主编或合编《康有为全集》、《章太炎全集》、《胡适学术文集》等。
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史学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及史学史。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等;发表相关论文、评论200余篇。
赵吉惠,满族,1934年生,黑龙江宁安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中外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史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著有《中国儒学史》、《历史学概论》、《历史学方法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国学沉思》等;发表有关论文约200篇。
编辑推荐作为供高校历史学和其他文科基础课教学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使用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史学导论》在论述中与当今海外各种有影响的史学流派展开积极对话,进而提出一组具有前沿性乃至原创性的学术观点,力图体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导论的开放性与动态性。
目录
引言:史学导论的对象与任务
第一章 历史学的起源与目标
第一节 人类的存在是历史的存在
1.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交往关系、产生的历史连续性
2.历史是人类充满矛盾的活动与成长过程
第二节 历史学: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
1.族类记忆的产生
2.作为国家记忆的古代史学
3.族类论证、国家记忆的提升与世界记忆、公众记忆的发展
第三节 历史学的学科体系与学科群
1.古代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的形成
2.近代西方历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
3.现代历史学学科群
第四节 历史学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社会功能
1.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
2.历史学发展在至客观世界改造中的功能
第五节 20世纪历史学概论性著述概观
1.关于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目的
2.关于历史学概论性著述的内容
3.可贵的探索
第二章 历史认识的基本特征
第一节 历史认识活动的结构与过程
1.历史认识的三极能动统一结构
2.历史认识的感性、知性与理性认知过程
第二节 历史思维的方式与范围
1.历史思维中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
2.微观、中观、宏观的历史考察
第三节 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
1.历史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2.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在史料、科学认识总体及社会实践三个层面上接受检验
第三章 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
第一节 历史事实的还原
1.历史事实是不以主体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史料的搜集、辨析与抉择
3.史实的编次与整列
第二节 历史过程的分析与解释
1.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
2.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结构分析与阶级分析
3.整体研究与跨学科研究
第三节 历史的比较研究
1.历史比较研究方法与比较历史学
2.历史比较研究的史学意义
3.历史比较研究的可比性原则、类型选择与运用程序
第四章 历史实际的本体论探究
第一节 探索历史本质的艰难历程
1.古代社会对历史本质的探究
2.近代世界对于历史本质的反思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对历史本质的追寻
1.在积极扬弃人的异化中认识历史本质
2.掌握历史全面本质的主要范畴
3.历史全面本质的认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第三节 史学理论多元发展中历史全面本质认识的深化
1.马克斯·本伯的宗教社会学研究
2.汤因比的文明史研究
3.年鉴学派的“三时段”理论与实践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
5.后现代主义的当代挡战
第五章 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表现形态
第一节 历史研究成果的社会性与多样性
1.历史撰述的社会性与多层次性
2.历史编撰构架的多样性与多层次性
第二节 历史撰述的根本原则与具体要求
1.客观主义、先验主义倾向与信史原则
2.历史主义与当代意识
3.语言表述的审美要求
第三节 历史撰述内容与史家撰述旨趣的统一
1.讲求史法以利于史书对历史内容的合理表现
2.强调史意以显示史家的撰述旨趣及独到见解
3.历史撰述内容与史家撰述旨趣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历史学家的基本素养与时代使命
第一节 历史学家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素养
1.历史学家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能力
2.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与献身精神
3.历史学家的忧患意识与现实社会的历史前途
第二节 历史学家的个体与群体
1.历史学家的独断之学
2.历史学家的群体之学
第三节 历史科学的时代使命
1.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史学发展的新趋向
2.当代中国历史科学的时代使命
参考书目
……[看更多目录]
文摘第二节历史学: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知
人类所生活的外部世界是历史的存在,人类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人类为了生存,为了发展,必须认识自身,认识周围的世界,这就必须努力认识历史。于是,历史记忆,历史诠释,历史反思,对于历史资源自觉与不自觉的利用,由此诞生,历史学亦由此源起。
1.族类记忆的产生
综观中外历史学发展历程,就包括历史记录、历史诠释、历史反思在内的历史记忆而言,大致都经历了族类记忆、国家记忆、世界记忆与公众记忆四个阶段;就专职治史而言,大致经历了巫史、史官、史家与公众自我参与四个阶段。
在文字产生之前,传递历史记忆与生活经验的主要方法是口耳相传。为了辅助记忆,人们还采用过结绳记事以及刻木、刻骨、刻石、磨制贝珠等多种方法。《易·系辞下》便说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当时,若有大事,则结之以大绳;若有小事,则结之以小绳;不同类型的事件,用不同形态的结表现。古代埃及、古代波斯、古代秘鲁,都采用过类似的方法。印第安人则运用在地上掘穴的方法,记录部落大事。这些方法可以协助历史记忆,提示和印证各种口头传说。
“整个说来,这一千位陈述人尊重了事实真相。历史的主线处处相同。分歧仅涉及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这主要是由于陈述者的记忆或特殊的心理”;“陈述者不允许自己改变事实,因为在他身边总会有伙伴或长者,他们会立即指出错误,当面骂他是说谎者——一条严重违法的罪状”①。非洲人在文字产生以前,通过存在于集体记忆之中的历史故事和各种传说,保存了历史环境、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许多资料。
现存很多古代著作,便是先前口头传说的笔录。《旧约圣经》,过去多以为是神话汇集。20世纪人们利用考古学的各种成就,对它重新加以解读,发现它原是古希伯来人历史传说的记录,尽管在记录整理过程中有不少增补与加工。《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即所谓《摩西五经》,记录了闪族的远古历史,记录了希伯来族长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约瑟和摩西的传说,关于摩西的传说尤为详细。《约书亚记》、《士师记》,记录了摩西逝世后约书亚领导希伯来人征服迦南人,以及大小士师率部征战的事迹。那个时代的环境变迁、政治冲突、种族交汇、宗教信仰、生产与生活状况,语言、音乐、美术成就等等,在这些传说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类似的远古传说和史诗。两河流域有描写早期
……[看更多书摘]
后记本书作为国家教委确定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初版于1989年,1990年增补参考书目后重印,至今已使用十多年。本书出版不久,台湾地区即引进版权,出了繁体字本,为一些大学选用为教材,至今也已十多年。早就计划修订,因几位作者分处东西南北,杂事又多,故延宕下来。今因本书已列入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承担此书出版事宜的复旦大学出版社又抓得很紧,一再催促,我们只好放下手中其他项目,对本书作了全面增补修订,作为新版问世。
与旧版相较,本书第一章与第四章几乎全部为新写;第五章第三节为新增,其他各章也有重要修订增补。此外,重编了参考书目。
参加1989年本书撰写的马雪萍同志因转而从事其他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无暇参加这一版修订工作,她原先撰写的部分,这一次由姜义华重新撰写。但新稿中仍吸取了马雪萍同志不少原先成果,谨此致谢。
特别高兴的是北京师范大学赵世瑜教授应邀专门为本书撰写了第一章第五节,为本书增色不少。
新版各章节撰写分工如下:
姜义华,撰写引言,第一章第一、二、三、四节,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二节一部分;
瞿林东,撰写第五章,第六章第一节;
赵吉惠,撰写第三章,第六章第二节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