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困难纪事

分類: 图书,文学(旧类),纪实文学,回忆录/口述,
品牌: 潘永修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页码:3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7500843356/9787500843351
·条形码:978750084335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三年困难纪事》讲述了近百位亲历者近百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三年困难时期艰难困苦的生活和艰苦卓绝的奋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有了这样的经历和精神,中国人民必定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潘永修,1948年生,国家一级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郓城县文化馆专业作家,山东菏泽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贴。已出版:小说集《鲁西南的风》(山东文艺出版社),长篇书信体小说《十年情书泪》(中国文联出版社),长篇小说《山东汉子》(百花文艺出版社),纪实文学《根在洪洞》(中国档案出版社),散文集《乡村情感》(新华出版社),长篇历史小说《大槐树移民》(中国文史出版社)等。现居北京。
郑玉琢,女,1949年生,作家,与潘永修合作《十年情书泪》《根在洪洞》《大槐树移民》,并有影视作品和话剧小品等。现居北京。
编辑推荐《三年困难纪事》记录了近百位亲历者近百篇文章,时间记忆,国史补充,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科学发展,中华复兴。
目录
岁月蹉跎历沧桑
1961年我高考
难忘的岁月
忍饥挨饿的日子
怀旧也是幸福的
饥荒年月二三事
饥饿岁月留痕
灾年余生
中央国家机关是如何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的
久饱记饿
酸楚的记忆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
三年困难时期纪事
回忆“三年困难时期”
假期琐忆
父亲的七个薯面窝头
猪嘴夺食
在生死分界线上
不忘艰苦岁月 珍惜幸福生活
别了,饥饿
那年那月
饥饿体验
回忆饥饿
到基层蹲点同过“五两关”
三年困难时期的代食品
唉,那个年月
回忆三件往事
尘封的感喟
艰辛岁月
刻骨铭心的三年
地瓜干地瓜干(外一篇)
三年困难时期我的家
荒年追忆
结婚琐记
五十号备用券
“三年困难”实录
特殊的任务
储蓄艰难
票证年代
艰难的回顾
峥嵘岁月(下放日记)
又是洋槐开花时
忆过去看现在望将来
不堪回首的岁月
革命化的婚礼
幸福的经典意味
共和国的艰难岁月
苦涩的记忆
岁月的记忆
饿
大兴安岭的艰难岁月
留住记忆
在那三年经济困难的日子里
难忘的岁月
“左”风毁林千万顷百鸟飞来无处停
柳树叶红薯秧白菜帮
偷来的美餐
半筐萝卜一斤蒸肉一碗蚕豆饭
一把米一条命
忆年家坪
岳阳县扭转困难局面二三事
三两油票难坏了我
困难时期去当兵
三年饥荒中的一些事
在那“低标准瓜菜代”的时期
狂热的年代
在水族地区整风整社
走过艰难岁月
刻骨铭心的饿
三年困难时期的记忆
菜疙瘩
回忆三年困难时期的往事
三年困难时期的票证
后记
……[看更多目录]
文摘岁月蹉跎历沧桑
北京市宣武区董燕京
打开尘封的记忆,那段在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岁月,仿佛又呈现在眼前。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我国遭遇连续三年困难时期。经济萧条,粮食匮乏,副食供应亦十分紧缺——鱼肉蛋奶以及糖果糕点等一律凭本凭票甚至是出生证明限量购买。为响应政府号召,爸爸的粮食定量从三十四斤减到二十六斤,妈妈则从三十斤减到二十四斤。由于我家人口多,我们兄妹七个当时正处于长身体的年龄,各自的那点粮食定量根本填不饱肚子。
二哥对窝头的眷恋
为了把难以果腹的口粮算计好,免得吃亏空,爸爸亲自动手制作了一杆木杆秤,交给妈妈把关,按天把每一顿可吃的大米、白面、玉米面等约好斤两,绝不敢有半点差池。因为我们兄妹七个中仅半大小子就有四个,光吃粗粮都不够,哪还敢吃细粮。所以每个月妈妈都会把大部分米面票兑换成粗粮票。记得那时每天晚饭后,妈妈都要在临睡前做好第二天的早饭——玉米面窝头。而且这窝头也绝对是一两一个按人数做的。
这天又到了睡觉的时候,可二哥躺下老半天也睡不着,尽管晚饭后就着咸菜喝了两碗白开水,总算灌了个饱,可几泡尿下去,这会儿肚子又咕咕叫唤上了。他忍了又忍,终于悄悄从床上溜下地,蹑手蹑脚地掀开锅盖,对着诱人的窝头开了腔:“你馋我是不是,你再馋我,咬你信不信?”就见二哥边说边张嘴咬了两小口。那时候日子虽苦,可是妈妈的厨艺非常精巧,她粗粮细作,在每个窝头的尖顶部位摁上一个小坑,再往小坑里捏上一点红糖,这样吃起来格外香甜,也不觉得干硬。或许是二哥这两口下去一下把饥饿和馋虫都勾上来了,随着他“你再馋我,我就吃了你”的叫声,整个窝头瞬间被他吞下了肚。说真的,二哥的胆子也太大了点,这寅吃卯粮的事儿要是被爸爸知道了,大耳刮子肯定得挨上。第二天一早儿,爸爸和我们每人照常拿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头分头去上班上学,只有二哥咽了咽唾沫,毅然背起书包走出家门。这时,妈妈追了出去,硬是把本该属于自己的窝头塞到了二哥的手里……
野菜充饥与妈妈的病
在最为困难的那三年里,爸爸妈妈为了一家人的吃食,真是愁白了头。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把所能人口的东西都拾掇来当饭吃。记得爸爸每次去昌平的叔叔家,回来时都要带回一口袋麸子,间或还有豆饼以及农村磨豆腐剩下的豆腐渣等。这麸子是小麦磨成面筛过后剩下的表皮和碎屑,也叫麸皮。妈妈将它兑入玉米面,再调剂着花样做贴饼子或是蒸窝头和菜团子。那豆饼、豆腐渣则要掺和到剁碎的白
……[看更多书摘]
后记我儿子十岁左右的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厌食,每到吃饭时都是挑三拣四、嫌好道歹的。有时候吃不下,干脆把吃剩的馒头随手扔掉。为此,我常常教训他,说:要是在1959年春天,我们全家连这一点点馒头都没有。后来,我常常拿1959年做例子,教育孩子要珍惜粮食。儿子厌烦了,有一次竟这样顶撞我:“爸爸,你别说59年、59年的了,反正到59年还早着哩!”
我感到既好气,又好笑。气的是儿子不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笑的是他年龄太小,还不知道我所说的“59年”到底是个什么概念。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懂什么叫做“59年”。
过了几年,1994年,儿子考上了上海的一所名牌大学。开学的时候,我像好多做父母的那样,专程从山东到上海,送孩子到大学报到。就在那所大学里,我看到一些令我惊讶不已的现象。大学的餐厅很大,也可以称得上很豪华,天花板数百盏荧光灯照得煞白雪亮,下面是一排排米黄色的固定桌椅整齐地排列着。打饭用的是磁卡。那饭菜按现在的标准来说,当然还算不得很好,但大家吃得一团火热。有新生也有老生,有男生也有女生,还有恋爱中的一对对情侣,勾肩搭背,亲亲热热,看着很有点有福同享的味道。尽管他们吃得很是香甜,尽管餐厅在最显要的位置张贴着“珍惜粮食”、“浪费可耻”的醒目大标语,但在他们离去之后,我还是看到了一副极不愿意看到的景象:餐桌上遗留下大块大块、整个整个的馒头,有的只咬了一口,就扔在那里。而洗碗池旁的水缸里则存了满满两大缸被倒掉的剩饭剩菜。从那白花花的大米、馒头上,我想到了我中学时代的生活。那时候,我们一日三餐都是地瓜面轧成的乌黑的、又干又硬像鹅卵石一样的面卷,吃着又苦又牙碜。就那,每顿饭的定量也只有一个,连半饱都吃不到。每天只有中午才有一顿炒菜。说炒菜,其实只是白水煮萝卜,或清水炖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