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志愿航空队轰炸机部队在中国(1937-1946)(31)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此期间主要目标之一是沿长江的运输。日本注意到了急剧上升的轰炸机航空活动,从 6 月 14 日至 7 月 28 日,日军记录了 49

次对岸边舰艇和部队的攻击。日本战斗机主要任务是护送轰炸机轰炸汉口,武昌和南昌,因此只有数次拦截沿长江飞行的

SB。据苏联记录,单是斯柳萨列夫的部队秋季就击沉了 70 多条内河船。

这时中国飞行员已经掌握 SB

飞行技术,开始独立完成作战飞行任务,而不是作为混合机组的一部分。中国空军第一轰炸机大队参加了在防御扬子江岸的战役。7 月 12 日 3

架隶属第一大队第一飞行中队的 SB

从吉安轰炸敌舰,回程时被日本五架战斗机袭击。炮手赵树林击落其中一架,但自己的飞机被击中起火燃烧。炮手和飞行员及时跳伞,但领航员牺牲。那一天第二中队三架

SB 轰炸机同两架苏联机组的飞机一起起飞轰炸靠近安庆船只,返回途中再次被日本战机拦截,其中中国 1 架 SB

被击落坠毁,领航员跳伞,驾驶员和炮手也跳伞,但被空中射杀。这一天五架 SB 被击落,9 人牺牲。7 月 19

日日本战斗机扫射机场,飞行员高卫莲机正在进场着陆,日机冲过来,机组设法跳伞逃生,但只炮手获救了,其他两名乘员落入湖中被淹死。

第一大队第四中队完成攻击蒙城,永城,王府,和广台集的任务,作战中表现出中国机组训练水平仍然很低,训练航时少,技术和战术的理解非常有限,而且军队中森严的等级制度和体罚不利于提升士气。苏联航空技术员科恰金后来回忆:“我记得中国人……飞行中常漫不经心……不遵守技术程序规则,忽视日常工作、检查和维修。”。这是需要付出代价的,7

月 17 日在南昌附近的夜间轰炸飞行训练,第一中队指挥官李慈珍迫降在九江附近一条河上,连同他的机组一起被淹死;8 月 21

日第一中队新中队长田想绰中尉从汉口起飞赴成都,沿途坠入南沱河,机毁人亡。

苏联人也遭受了重大损失,这是因为日本陆航装备了新式的 KI-27(97

式)战斗机,该机有着显著的速度和爬升率。迫使苏联飞行员作战时飞行高度从 1938 年中之前的 2,000 至 4,000 米提高到

7,500-8,500

米。这固然大大提高了敌机拦截的难度,但对苏联飞行员来说也带来了巨大的不便。当时普通飞行员没有受过高空飞行训练,只能边作战边熟悉。中国机场往往没有氧气站,只能从修理厂获得氧气供应,这种工业用的氧气混入了大量的各种杂质,在高空时常发生氧气管和面罩冻结的情况,并多次导致乘员失去意识。斯柳萨列夫回忆说:“……尽管与规定不符,我们通常只打开一半氧气阀门,以延长飞机在高空的时间。”斯柳萨列夫本人在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1頁/共45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