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英汉对照)(附光盘)
分類: 图书,少儿,少儿英语,
作者: (法)凡尔纳著,(英)弗兰西斯改编,何翠翠译
出 版 社: 青岛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8-1-1字数:版次: 1页数: 64印刷时间:开本: 16开印次:纸张:I S B N : 9787543646087包装: 平装编辑推荐
简洁易懂的英语,准确通顺的译文,清晰动听的原版CD,快速把握文学经典精髓,提高英语听力与阅读能力。
内容简介
儒勒凡尔纳1828年生于法国北部。跟父亲一样,他曾赴巴黎学习法律,但与此同时,凡尔纳也开始了他内心真正向往的写作生涯。
儒勒凡尔纳写了多个剧本,有的还在巴黎舞台上演过。1857年他娶了一个带着两个小男孩的寡妇。 为了养家糊口,他不得不继续工作,奋力写作。
1862年,儒勒凡尔纳的第一部旅行探险小说《气球上的五星期》问世。该书很快就受到读者的欢迎。从那以后,凡尔纳开始给同一个出版商——赫茨尔——写书。1869年,《海底两万里》出版。这本书讲了一个科学家的经历,他试图清除海怪,却成了内莫艇长的俘虏,被迫在海底作环球旅行。那时,现实生活里的科学家们还在试着研究设计能够长时间待在水下的潜艇。
儒勒凡尔纳又写了60多部小说,于1905年去世。其中最著名的有《地心游记》(1864)和《八十天环游世界》(1873)。
目录
第一章海上怪物
第二章奇怪的“鲸”
第三章“鹦鹉螺”号
第四章海底漫步
第五章葬身海底
第六章拯救内莫
第七章阿拉伯隧道
第八章亚特兰蒂斯
第九章南极
第十章风口逃生
书摘插图
第一章海上怪物
1867年夏天我在纽约。那时,我刚刚完成一次科学考察,正准备起航返回我的工作之地——法国巴黎博物馆。一天早上,我被报纸上的这篇文章吸引住了:
1867年7月2日,《纽约先驱论坛报》
海怪又发起攻击了!
海怪已袭击了太平洋面上的两艘船。它锋利的牙齿将船啃了个洞,不过并没有导致沉船的严重后果。
大家都认为它就是去年出现过好几次的那个怪物。有人说它“比鲸还大”,长约200英尺,有时会闪闪发光。
潜伏在海浪下面的究竟是个什么生物呢?谜底很快就会揭晓。“亚伯拉罕林肯”号已经准备起航。这艘快速破冰船就要开始追捕那个怪物了。
“上述情况只有两种解释,”我想,“这要么是一艘在海底航行的强大潜艇——可是目前还没有人发明这样的发动机——要么它就是一个很厉害的海洋生物。”
过了一会儿,有封信送到了我的旅馆,内容如下:尊敬的阿罗纳克斯先生:
如果你愿意和“亚伯拉罕林肯”号一起远征,代表法国参加这次探险的话,船长已经为你备好了一间舱室。
海军部长
我没有犹豫。“孔塞伊!”我喊了一声,孔塞伊是我的仆人。“收拾行李,我们要去清除海怪! 这次旅行使命光荣,但也很危险。这种探险可不是去了总一定能回得来的。”
“只要先生喜欢就行。”孔塞伊平静地回答。
那天晚上8点钟,我们就开始在大西洋昏暗的海面上航行。林肯号配有抓捕巨型海洋动物需要的所有设备——渔叉、大炮和枪。但最棒的是,内德兰德——最厉害的捕鲸手之一——也在船上。
内德兰德40岁左右,加拿大人,来自魁北克,那时魁北克还是法国的一个城镇。他表情严肃,不怎么说话。谁要是惹了他,他就暴跳如雷。因为我是法国人,所以他对我很有好感。
“我不相信会有这种海怪。”他告诉我。
“可你是个捕鲸手,”我说,“你应该接受这是一个巨型海洋哺乳动物的说法。”
“这恰恰就是我不相信的原因。”他答道,“我这辈子追过数不清的鲸,也叉死不少,但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鲸类,能把铁船啃个洞。我想那可能是只大章鱼。你觉得呢?”
“那就更不可能了,内德,”我说,“就算章鱼有500英尺长吧,可是它的肉太软了。”
7月27日,我们驶进太平洋海域,开到了怪物最后一次出现的地方。大家都很兴奋,激动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我们什么也没看见。船员们开始焦躁起来,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
11月初,船驶到离日本海岸不到200英里的地方。夜幕降临,大海一片平静。我和孔塞伊站在甲板上,这时内德大声叫起来。“啊嗬,它终于出现了!”他喊道,“就在我们后面!”
“关掉发动机。”船长大声说道。
远处,海水似乎被从底下照亮了,好像是那怪物正在向外发射耀眼的光。接着,那团光向我们这边移过来。林肯号立刻调头开走,可那怪物以比我们快一倍的速度冲过来。它围着我们转圈,闪闪发光,后来拖着一条磷光尾迹离开了。突然,它又冲过来,在离船仅几英尺的地方停下,然后消失了。
“等到天亮,”船长说,“我们就能反击了。”
整个晚上,我们都能听到怪物发出的巨大声响——尾巴击水的声音、吸气的声音还有喷水的声音。天亮时,刺眼的光熄灭了,海面上浮出一团黑乎乎的长东西,足有一码高。那东西看起来约250英尺长,在向空中喷水。
“全速前进!”船长喊道。
船朝前驶去,船员们欢呼着投入战斗。但是我们追不上那个怪物。真是费劲的追捕! 每次它让我们接近一点儿时,我就激动得发抖。内德兰德坐在船头,手里握着渔叉。那家伙耍了我们一整天。船无论开得多快都追不上它——而它竟然还一直在围着我们转圈。
“准备发射大炮!”那天晚上8点,船长下了命令。
第三发炮弹击中了目标,打在怪物身上,却又弹了起来。就这样,追击又开始了。第一天,林肯号驶了300多英里,一直追到夜幕降临。后来,那团刺眼的光出现在离船约3英里远的地方。它好像一动不动,我们悄悄地开过去。突然,光灭了,两股巨大的水柱喷到甲板上。船一阵剧烈晃动,我失去了平衡。
我被甩出护栏,掉到海里。
奇怪的“鲸”
我被甩到海面以下20英尺深的水里,我使劲蹬了两下,又浮出水面。林肯号慢慢远去,消失在夜幕当中。
“救命!救命啊!”我绝望地叫着。
我嘴里灌满了水,感觉快窒息了。这时一双有力的手将我托出海面,是孔塞伊。
“你也被摔下船来了吗?”我大口地喘着气问。
“才不是呢,”他答道,“我是伺候先生的,所以就得跟着先生下来。”
“船呢?”我叫道。
“先生还是忘了它吧,”他说,“螺旋桨和舵都碎了。它现在是不可能回到我们这里来了。”
我们两人肩并肩地游着,但我知道形势很严峻。游了几小时之后,我们撞到了一块硬的东西。我太累,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觉得有人拉了我一把,我便晕了过去。我再睁开眼睛时,竟然发现内德兰德就在面前。
“这是一个金属制成的怪物!”他喊道。
我这才意识到我们就坐在被追捕的海怪顶上。它背部光滑发亮,一敲就会发出金属的回声。
“这肯定是人制造的!”我说,“而且肯定有发动机,所以它才能跑得如此之快。”
“我已经坐在这里3个小时了,”内德答道,“它一点活气也没有,甚至连动都没动。”
他正说着,这架怪机器尾部发出了汨汩的声响,开始慢慢下沉。内德站起来,使劲跺金属板,以最大的力气叫着。几乎就在那一刻,机器不再下沉,一个舱口打开了。8个蒙面男悄无声息地冒出来,把我们拉了进去。舱盖关上,周围顿时漆黑一片。那些人将我们推进一个房间,锁上门。内德生气地踢着门,又开始大喊大叫起来。
“冷静点,内德,”我说,“别惹麻烦。我们还是先想法弄清楚这是什么地方吧!”
过了半个小时,牢房突然亮起来,这光跟我们先前在海上见过的那道刺眼的光很像。不一会儿,进来两个人,他们用一种我听不懂的语言交谈着。我们分别用法语、英语、拉丁语和德语讲了我们的经历,可他们一句话也没听懂。不过他们端来了美味的食物和纯净的水,我们吃饱喝足之后就沉沉地睡去。醒来时,整个机器静静的,静得让我害怕。
“我们可能是在海底。”我想着想着就颤抖起来。
最后门开了,内德兰德像头野兽一样扑向进来的人。
“快停下来,兰德师傅!”一个声音用法语说道,“我叫内莫,是这艘潜艇的艇长。请听我说! 我听得懂你们昨天说的话,但那时我不想开口。我想先多了解了解你们。你们为什么要在海上追我呢?”
“先生,”我答道,“你肯定知道你的潜艇撞击海上船只所引起的诸多问题吧。我们还以为海里有只危险的怪物呢。”
“我已经不在这个世上生活,”他眼睛里闪着愤怒的目光说道,“因此也就没必要再受社会规范约束了。不过我同情你们,你们可以留在潜艇上,但有一个条件——有些东西我不想让你们看到,无论何时只要我下命令,你们就必须待在自己的舱室里。”
“你是说我们成了俘虏?”我问。
“对,”他答道,“你们已经发现了我的秘密。我不想让世人都知道。”他眼神直直地盯着我们。
“我可以把你们扔到海底去。”他最后说道。
第四章“鹦鹉螺”号
内莫艇长邀我一起吃饭。我很快就明白过来,这是因为三人中只有我是科学家,他想谈关于“鹦鹉螺”号潜艇的事。我很高兴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我爱大海。”他说,“海面上,人们还在互相残杀。而在水下,在‘鹦鹉螺’号里,我是自由的,想怎么过就怎么过!”
潜艇很是壮观。图书室里有12000本书和很多精致的画。内莫艇长收集了许多海洋生物和贝壳,它们都被分门别类地摆放着——还有我所见过最好的珍珠收藏。
“再讲一些关于‘鹦鹉螺’号的事吧,”在艇长的房间里坐下后我说道,“你是怎样造出这么多电来的?”
“我的电跟你们陆地上用的电不同。”他答道,“我从海水里提取钠,合成钠电池。我所有的一切都来自大海——大海发电,电又为我们提供热量、光和动力。”
“那空气呢?”我问,“你不能制造空气吧。”
“我高兴的时候就可以浮出水面,”他说,“把多余的空气存到巨型储气箱里。”
“内莫艇长,”我说,“‘鹦鹉螺’超过林肯号时我就已经见识了你的速度和驾驶技术。你是怎样控制潜艇航向的? 它潜入海底深处时又是怎么做到艇身安然无恙的呢?”
“它有两层艇壳,”他解释道,“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我们把水箱灌满水,潜艇就能下沉。要想浮出海面,只要把水排空就行了。至于驾驶,那很简单。‘鹦鹉螺’号像鱼一样有鳍。驾驶台上有个玻璃制成的控制板,这种玻璃很特殊,在深水里也不会被压碎。你已经看到了,强烈的电光能照亮半英里的海水。”
“那你是怎么和‘亚伯拉罕林肯’号相撞的呢?”我问。
“我没有,”他说,“它攻击我,我不得不自卫。我破坏它的转向装置,这样它就不能再回来攻击我的潜艇了。”。
内莫艇长伸出手去,按了3次电铃。“现在要排空水箱,”他说,“我们要浮出海面。我得在起航之前借太阳确定一下方位。”
几分钟后,他领我上了舷梯,我们穿过一个打开的舱口来到外面的平台上,这平台高出海面约3英尺。我吃惊地看着周围。平台中央有只小船,小船占了单独一个舱室,舱室两边的笼间部分是玻璃造的。其中一个是舵手的驾驶舱,另一个里面装着光度很强的电探照灯。潜艇的形状像只雪茄,外面金属板层层叠盖,使艇身坚硬无比。
海面风平浪静,天空清澈如洗。极目远望,一片空旷,连个小岛都没有。浩瀚的大海上空空如也。内莫艇长测完潜艇方位后,我们沿着舷梯下去,又回到大厅里。
“今天是11月8日,”他说,“现在是正午时分。我们的海底探险旅行应该开始了。”他递给我一幅海图。“阿罗纳克斯教授,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看看我的航线。”
内莫艇长鞠躬离开,剩下我一人陷入沉思当中。我独自待了一个小时研究海图,后来内德和孔塞伊来了。
“我们这是在什么地方?”他们问。
“水下160多英尺处。”我说。
“先生这么说,就一定是真的。”孔塞伊附和着。
内德开始问这问那,我把知道的所有东西都告诉了他。“‘鹦鹉螺’号是项神奇的工程杰作,”我目不转睛地盯着他说,“你必须打消任何逃跑的念头。”
就在这时,灯灭了。
“这下我们都完了!”内德叫道。
第四章海底漫步
大家都没说话,待在那里一动不动。突然传来一阵噪音,好像是什么东西被拉回来,接着大厅两边的灯亮了。我们看到周围全都是海水。
“就是两块玻璃板把我们同死亡隔开了!”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我们倚着舷窗,内心充满了好奇。
“多么奇怪啊!”内德小声嘀咕着。一会儿工夫,他就把愤怒和逃跑的念头全都抛在脑后了。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我们都在观察周围的海生物。它们跳跃着,戏耍着,一个比一个快,一个比一个姿势优美。我以前从未见过它们在天然环境里生活的场景。突然金属板又被合上,所有的迷人景色都消失了。
我们一个星期没见到内莫艇长了。第8天,我在舱室里发现了一张这样的便条:
“鹦鹉螺”号
阿罗纳克斯教授:
内莫艇长邀请你及你的朋友明早一起去参观克雷斯波岛森林。
内莫艇长
1867年11月16日
“那我们一定是在陆地附近。”我说。
“太好了!”内德叫道,“我终于可以打野味吃了。”
可是当我们去见内莫艇长的时候,内德失望了。
“我要去的岛在海底。”他向我们解释。
“那我就不跟你去了。”内德说。
“艇长肯定是疯了!”我想,“潜水员得待在船附近,这样空气才能被压到头盔里。”
内莫艇长注意到了我脸上惊奇的表情。“我发现一个方法,可以把气罐背在身上,”他解释说,“气罐里的气能用10个小时。还有专门的潜水服和头盔保护我们。现在是换衣服的时候了。”
“我们在水下30英尺深处,”我说,“怎么出去呢?”
穿戴好后,内莫艇长领我们走进一个小房间。身后的门关上了,我感觉水涌起来,没过我的身体。房间里一注满水,另一扇门就打开来了,几分钟后,脚就触到了海底。
那天的海底之行是难以用言语来形容的。阳光居然能滤射到海底来,且强度惊人。光线经折射照在花、岩礁和贝壳上,色彩斑斓,美不胜收。
克雷斯波岛森林里长满了树状的大型植物,丛生的枝枝丫丫一律笔直地伸向洋面。它们没有根,却能从海水里汲取食物;没有树叶,却长着色彩鲜艳的刀刃状叶片。
在回“鹦鹉螺”号的路上,大家都很累。我几乎快昏倒了,就在那时,我们隐约看见潜艇探照灯的灯光从前面射过来。突然,内莫艇长转身把我推倒在地。我抬头一看,吓得血都凝结了。我正对着两条鲨鱼可怕的大口。幸运的是,它们没看到我们。我们奇迹般地逃过一劫。半个小时之后,在光束的指引下,我们安全地回到了“鹦鹉螺”号。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连几个礼拜,内莫艇长都很少露面,不过有个船员在海图上标出了潜艇航线,因此我总是能知道我们所在的位置。大厅的玻璃板开着,我们可以欣赏海底世界的美景,那景色令人百看不厌。
到一月初,从日本海的出发地点算起,我们已经航行了11340英里,或者说5250里格。目前潜艇在澳大利亚东北部珊瑚丛生的危险海域里穿行。要到印度洋,我们还得穿过世界上最危险的水域之一——托雷斯海峡。
我们驶进那条狭窄的航道,海水汹涌,翻滚着溅起层层浪花,可是“鹦鹉螺”号像施了魔法一样溜过去了——一直驶到一个叫魔鬼峡的地方。就在那边一个小岛海岸附近,“鹦鹉螺”号撞上了一块珊瑚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