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上下)(第4版)(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cognitive Psychology)

分類: 图书,心理学,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认知,
品牌: 艾森克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920 页
·出版日期:2004年
·ISBN:7561735677
·条形码:9787561735671
·包装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外文书名:cognitive Psychology
·套装数量:2
产品信息有问题吗?请帮我们更新产品信息。
内容简介《认知心理学》(上下)(第4版)讲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观点开始表现出怀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诞生的一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几起重要的事件。如Chomsky发表了他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G.A.Miller发表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研究结果、Br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结果、Br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了概念形成问题、Newell和Simon开发了《通用问题解决者程序》以及Piaget也在这个前后提出了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作者简介Michael william eysenck教授,1944年2月8日生于伦敦,1965年获伦敦大学心理学荣誉学士学位,1973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伦敦大学Birkbeck学院和Royal Holloway学院工作,是Europe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的第一任主编(1989-1990), 现为伦敦大学ROyal holloway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
Eysenck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焦虑与认知。他利用认知范式对特质焦虑和焦虑障碍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了两部专著:《焦虑的认知观》和《焦虑与认知:一个统一的理论》。Eysenck教授至今已出版27本著作和发表130余篇论文。
Mark keane教授,1961年生于都柏林,1982年获都柏林大学学院心理学荣誉学士学位,1987年获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伦敦大学、公开大学和威尔士十大学 心理学系工作,1990-1998年在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工作,1998年起担任都柏林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座教授。2003年,受尔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资助Keane教授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Keane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问题解决、概念组合和推理,至今已在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发表80余篇论文和出版10本著作,包括获得良好评价的《认知心理学》教科书和专著《类比问题解决》。
媒体推荐译者前言
认知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观点开始表现出怀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诞生的一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几起重要的事件。如Chomsky发表了他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G.A.Miller发表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研究结果、B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了概念形成问题、Newell和Simon开发了《通用问题解决者程序》以及Piaget也在这个前后提出了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正如本书作者所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并且已经渗透到其他领域,如社会心理学、工效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认知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教授因其对决策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我这里不想再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了,因为本书第一章对此已有相当详尽的介绍了。我想介绍一下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几本重要著作。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了第一本以“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为书名的著作,这本书共有11章,主要介绍语言、记忆、注意和知觉等方面的研究,书中较少涉及思维、问题解决和推理等过程。这本Appleton-Century -Crofts出版公司以“划时代著作”的形式出版(一年出版一本),可惜未被翻译成中文。
1980年,John Anderson出版了他的《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目前此书已是第5版,是我所知道的版本最多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我国学者杨清曾翻译过此书的早期版本。Anderson的这本书虽然简略但比较晦涩难懂。1984年,
Michael Eysenck出版了《认知心理学》(A Handbook of Cognitive Psychology)第一版.1990年和1995年,他又与Mark Keane合作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在80年代,我国学者孙晔等还翻译了Lindsay和Norman的《人的信息加工:心理学概论》(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1992年王 和汪安圣的《认知心理学》出版了。这本书 写得很流畅,至今还被大陆心理学系使用。这些著作在不同时期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我都有介绍一本最好的认知心理学教科书给心理系学生的愿望。2001年底在广州召开全国心理学年会时,李其维教授要我推荐一本认知心理学教材作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的一本。我当时推荐了John Anderson的《认知心理学》(第4版)。大概过了两个月,李教授对我说,选编工作组希望让我翻译一本认知心理学,并让我自己确定翻译哪本书。我又仔细比较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教材,觉得John Anderson的那本和现在我翻译的这本(当时我只有第三版)都不错,但Eysenck和Keane的这本更全面:Eysenck和Keane的《认知心理学》(第三版)当时各方评价很高。于是我又咨询了香港大学心理学系李永贤教授、英国Sussex大学心理学系Brendan Weekes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周晓林教授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肖峰的意见,前三位都极力推荐现在的这本书。我于是决定翻译此书。之后,出版社方面说,此书第四版三经发行并建议翻译最新的一版。第四版和第三版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增加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内容,而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认知的认知神经科学也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之一。我经过比较后,认为第四版更具有时代意义,可以翻译第四版。出版社最后决定由我翻译该书第四版并约请荆其诚教授负责审校全书。
……
编辑推荐正如《认知心理学》(上下)(第4版)作者所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主流, 并且已经渗透到其他领域。认知心理学家教授因其对决策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目录
上册
总序
译者前言
作者、中文译者和审校者简介
中文版前言
第1章 绪论
第2章 视知觉:基本过程
第3章 知觉、运动和行动
第4章 物体识别
第5章 注意与操作局限性
第6章 记忆:结构与过程
第7章 长时记忆理论
第8章 日常记忆现象
第9章 知识:命题和表象
第10章 对象、概念与类别
下 册
第11章 言语知觉与阅读
第12章 语言理解
第13章 语言产生
第14章 问题解决:谜题、顿悟与专家技能
第15章 创造力与发现
第16章 推理与演绎
第17章 判断与决策
第18章 认知与情绪
第19章 现在和未来
术语表
参考文献
主题词索引
……[看更多目录]
文摘书摘
Gibson的直接知觉范式可看成是一个自下而上加工理论:他认为环境可提供的感觉信息比通常所了解的要多得多。然而,他强调体在所处环境中的运动对知觉的影响。因此,从观察者被动接收感觉刺激这层意义上来说,他的理论并不是一个自下而上加工理论。事实上,Gibson (1979)把他的理论称为生态学范式(ecological approach)以强调知觉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以下是Gibson理论的主要假设:
● 刺激眼睛的光线模式是一个光学分布(optic array);这种结构性的光线包含来自环境中的所有投射到眼睛的视觉信息。
这种光学分布提供关于空间中目标分布特征的明确的或恒定的信息。这种信息存在多种形式,包括结构极差(texture gradient)、光流模式(optic flow pattern)和功能承受性(affordance)。
● 知觉是在很少或没有信息加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共振直接从光学分布中提取各种丰富信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Gibson被要求摄制一些描述飞行员起飞和降落时所面临问题的影片。这一任务促使他很想知道当飞行员完成这些任务时,环境能给他们提供哪些信息。Gibson (1950)认为当飞行员完成上述任务时存在一个光流模式。我们可通过考虑飞行员接近着陆跑道时的情景来演示光流模式。飞行员着陆的目标点(扩散面的焦点或极点)似乎是静止不动的,而其余的视觉环境似乎是离开那一点向外运动的。着陆跑道上的任一点离开目标点越远,该点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极点一定距离的周围环境特征从视野中移开,并被出现于极点的新特征所替代。光流中心点的移位表明飞机的方向变化了。
根据Gibson(1950)的观点,光流域(optic flow field)向飞行员提供了关于飞行员自身方向、速度和高度方面的清晰信息。Gibson深刻地体会到,光流域能给飞行员提供丰富的感觉信息,使他致力于对其他条件下的各类感觉信息进行分析。例如,他认为结构极差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正如从第2章所见,当你从目标近边看向远边时,这些斜向离你而去的目标存在一个结构密度(texture density)上的极差(变化率)。Gibson(1966,1979)宣称观察者从光学分布中“提取”信息,因而某些深度特征是被直接知觉的。
光流模式和结构密度可提供给观察者一些关于环境的较为清晰的空间布局信息。用更一般的术语来说,Gibson(1966,1979)认为当观察者在他们的环境中四处运动时,视觉分布(不变量)的某些更高位顺序的特征会保持不变。观察者
……[看更多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