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他自己所谓积极想法,蒋介石经常在失意时安慰自己,有时不免在日记中自圆其说。此时他希望对方将他的总退却看做侧翼行动之后果,而并非正面实力不支。其实此间区别,亦难蒙哄熟练之军事家。倒是今日我们看来,更可以窥见当时主帅蒋介石未及考虑情况尚在彼掌握时自动后移进入第二线阵地,利用有利地形及生力军抵抗,而必候至山穷水尽时被迫后撤。
总退却令于11月9日下达,此时敌军已迫近松江,于是国军整个崩坏。《李宗仁回忆录》有云:“各军仓皇后撤,加以敌机日夜轰炸,人马践踏,秩序大乱,大军数十万竟越过钢筋水泥所建的苏嘉国防线阵地而不能停足。阵地上虽有坚固的堡垒,退兵因一时找不到钥匙,不得其门而入,竟一一放弃,溃退之惨一言难尽。”

其实“找不到钥匙”亦不过是奔溃时官兵支吾之辞。大兵团在敌前退却,为军事上最高度及最难能的技术。即是训练成熟之部队,素质一致,彼此有信心,也须绵密的部署,经过演习,方能希望行动不脱节,维持必要之秩序,断无在不执行佯动,不指定掩护阵地,不派遣收容部队,不部署通信联络,和不预筹兵站补给之情形下达成期望。从蒋介石日记及其他有关文件看来,以上各种举措可能全未施行,即有执行亦不过挂一漏万。
日军登陆后施行大小迂回,占领嘉兴、松江,又以汽艇横渡太湖,直逼溧阳,更以一部兵力出安徽,经由广德、宣城及芜湖完成其对南京之大包围,蒋对此出奇制胜之策划不表示惊羡,反以轻蔑态度在日记中写出:“倭军所惯用者为奇袭与包抄而已!”(1937年12月6日)这种矜持的态度也只表示其缺乏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