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在淞沪战事吃紧之际,蒋致电于汉谋电讯一则,最能表现中央与地方之实际关系,全文如次:
广州余主任勋鉴;此次抗战凡参战部队死伤皆半数以上,我66军以奋勇挺战牺牲甚大。中央同人同声奖赞。已调至后方整理修养,但兵员缺额太多,远道补充不易,中意由粤再调三师来京增援,请兄准在后方加练补充师两师,其经费可有中央担任。中央同人以兄部精强,急望多派部队参战,为我党国争光,而中盼望之切固不待言矣。立覆!中正手启(1937年9月25日)
刻下无从查悉接电人之反应,但总之事关军令与动员无适当之程序可以遵循,甚至尚无省区间之协议,只得由最高统帅以私人名义央请。如此调来之部队,无法全盘计划使用,而且师与师之间编制装备训练亦不尽相同,其战法与素质亦可发生至大差异。所以,集中使用于一个狭小地区,并非全无理由。如果遂行战术上之至当,应以各省杂牌部队吸收敌之火力,控制中央军之精锐为机动部队,候敌攻击顿挫,或其能突破我第一防线防御时,从侧翼投入(此亦为半年后李宗仁在台儿庄取胜之秘诀。但蒋介石无从采用。)
初期抗战无争胜之可能,但对于鼓舞人心则收效极大。过去日本军人与浪人在各地制造事件,动辄责成中国当局不得有排日拒日之言辞与态度,兹项压迫由庐山谈话而被否定,由淞沪喋血而整个被推翻,郭廷以摘录国民政府迁都宣言文句,“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等语(1937年11月20日)为“所说毫不夸张”。这种精神不因南京失陷而减杀。明年台儿庄战役(1938年4月)的过程中,云南部队蜂拥上前,企图以密集队形捕捉敌军战车,四川部队因军纪不佳而两个战区拒绝收纳,自惭形秽。这情景已与当初刘湘与龙云企图劝阻李白的疑忌,有了一日千里的距离。
淞沪战后的中国外交形象
因为中国无法凭本身的力量取胜,只有更希望获得友邦同情。当国军由上海以北向苏州河南撤退时,有所谓“八百壮士”,原为第88师524团之一营,由团副谢晋元率领占领四行仓库,表示死战到底,结果在敌后单独作战4日后,奉蒋命令退入租界。蒋当时日记云:“我军留守闸北之谢晋元团孤军奋战,中外人士均受感动,且表示崇高之敬意,此与敌军野蛮残忍受世人之唾弃,两相比较则不啻有霄壤之别,此战虽退,犹有荣焉。”(1937年10月27日)
直到不久之前各人回忆录问世,读者方获悉此“孤军”系蒋亲自指派,其目的在将中国抗战精神表扬于国外,并在九国公约签字国集会于比京布鲁塞尔时,引起国际注意。初拟留置闸北者,尚不止此一营,而为第88师全师,只因师长孙元良反对作此无益牺牲而罢。谢营作战4日后死37人,蒋亦改变心肠,命令其缴械退入租界。当时记入日记:“为主帅者,爱惜所部与牺牲所部皆有一定限度,今谢晋元团死守闸北一隅任务与目的已达,故令其为荣誉之撤退,不必再作无谓之牺牲矣。”(1937年10月30日)此语证实各人回忆录之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