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表示蒋个人倔强不服输之个性,但不能表示其思想绵密与逻辑上前后一致。空军曾以飞机94架分五批轰炸南京。蒋当日日记云:“敌寇以为反复轰炸,可以逼我迁都或屈服,其实惟有增强我抗敌之决心而已。”(1937年9月25日)然则不出两月国民政府即于11月20日正式宣告迁都。
淞沪之败在于蒋介石不知兵?
淞沪之攻防战损害过重,非中国可能担负,南京应早放弃,而不应作装饰门面之防守,此等错误日后为政敌用以攻击蒋介石之口实。史迪威及李宗仁均以此等等差池与过失,作为蒋介石不知兵之明证。
即是同情于蒋氏之读者,至此亦难为之解说,他不是已经说过对付日本不能孤注一掷,应当有第二线及第三线等阵地?他不是已经说过长期抗战越久越是有利?何以他自己不顾前言,作不较厉害的牺牲,招致无从整补的损失,并且以“维持一时体面”构成作战之用意之一,因不避虚名而就实害?
没有人能替蒋介石一一解说,而且蒋介石是一个历史人物,他也用不着后人为之解脱。况且以上之缕述,有些确是蒋氏过失,由他自己承认。比如淞沪之战约一年后,他在南岳军事会议即提出:“上海开战以后我忠勇将士在淞沪阵地正与敌人以绝大打击的时候,敌人以计不得逞,遂乘虚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这是由我们对侧背的疏忽,且太轻视敌军,所以将该布防部队,全部抽调到正面来,以致整个计划受到了打击,将士受了莫大的牺牲,国家受了无上的损失。实在对不起国家!”(1938年11月28日)
其实所述错误不止于战场上之部署,而且及于对地方可能采用之行动估计过低,他于8月23日将龙华及松江的部队抽调至沪西,此兵力亦不足抵御敌方以海空支持构成三个师团之强行登陆,看来他的错误仍是未曾预期敌方立即动员及于预备役,即德顾问法肯豪森亦陷于同样的错误,以为侧翼登陆无非佯动,前已言之。
有时对方之企图亦无从全部判明。日方资料称,杭州湾登陆时仍只准备进展之苏州、嘉兴以东之线。但12月1日参谋本部发下“敌国首都南京攻略”之命令,引起近卫(首相)及米内(海相)之愤慨。其实日本部队已在发令前向南京进发,战后近卫文麿称其本人仅能在阅报时获悉日军出处。所以蒋介石未能预筹对策亦不足为异。李宗仁云,他在第一次在南京谒蒋,时在10月13日,蒋精神饱满,时作豪语,声称“要把敌人赶下黄浦江去!”当系对方尚未将事件高度扩大时之姿态。
当日蒋仓皇集结之中国部队,亦不能由他一已作战略上及战术上至当之区处。我们如果先以为所谓国军在开战时,即为军令与军政整齐划一之兵团与部队,实为莫大之错误。我们从现实的眼光看去,只能认清现有抗战然后有国军,并非先组成国军然后抗战,将此关键前后倒置,我们才可以看出抗战实为历史上必要之阶段,通过此阶段中国才能真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