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战略价值
这是令人惊讶的洞悉力。看看国共双方调往东北的将领,全都是名震中国的一时之选。共产党方面日后出了林彪、罗荣桓两名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则多如过江之鲫。国民党方的杜聿明、郑洞国、卫立煌、梁华盛、孙立人、廖耀湘等也都声名显赫。共产党派往东北的部队,几乎抽调了华北、山东和新四军半数的主力,而国民党则将五大主力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调往东北,其余的十三军、七十一军等全都是蒋介石嫡系精锐。东北战场,在国共心目中的分量可见一斑。
东北的战略价值,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时就已经向全党做了战略性阐述。毛泽东意识到,共产党人虽然在抗战中建立了众多根据地,但这些根据地分散,缺乏工业,基本处于国民党包围中,难以稳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其实情非得已。而东北作为中国当时唯一实现了工业近代化的地区,拥有巨大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潜力,还是国共两党实力的真空地带。"我们要争取城市,要争那么一个整块的地方。如果我们有了一大块整个的根据地,包括东北在内,就全国范围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有了基础,有了巩固的基础。""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东北的另一个重要战略价值就是紧靠苏联。南可攻,北可退。
历代中国没有一个王朝能北伐成功,这个史实不可否认会对所有人产生某种心理暗示。但毛泽东和蒋介石这样的政治领袖怎能忘记,正是在苏联的军、政支持下,国民党人才能够联合共产党人,建立起以黄埔军校为代表的军事力量,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同样如果不是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关东军也不可能在1945年8月9日到31日区区23天内便土崩瓦解。
谁靠近苏联,便能够依靠、或者阻止对方依靠这样一个强大的力量。从地缘战略上,从华北到西北的中国北方国境分别为国民党傅作义集团、青海宁夏的马步芳集团所控制。过去红军曾派遣西路军西征,试图打通和苏联的联系,正是为了在西北的苦境中寻求国际支持。一旦国民党控制东北,将彻底切断中苏联系的可能。此后国民党不但在拥有美援之余,还能接收东北的日军物资,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强化其中国正统政府的身份,迫使苏联逐步停止对中共提供任何方面的援助。毛泽东也不会忘记,抗战中苏联提供的2亿多美元的直接军事援助,基本上都被当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国民政府所得。
共产党全国调兵
相比国民党,共产党进入东北有两大优势。
政治和意识形态上,苏联对于共产党军队进入和接收东北提供了相当多的便利,美军对国民党的支持让苏联人在交接和撤军后期强化了这一作为。在地理上,共产党的优势则更明显。日本投降时,国民党军队基本被日军压制在西南地区,远离东北,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却遍布华中、华南和华北各地。尤其是晋察冀、冀热辽和山东等根据地,有的距离东北不过咫尺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