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给东北局的电报中曾兴奋地展望了林彪集中优势兵力,围点打援的战术。"......只要你们能用一切方法,将杜聿明现有力量加以削弱,例如平均每月歼敌一个师以上,一年内歼敌十二个师以上,就可能使自己转入有利地位。如此打两三年,就可以从根本上转变敌我形势,并建立巩固根据地。"从此后战况看,毛泽东的预期与其说是乐观,不如说是保守--两三年后已经不是巩固根据地的问题,共产党部队那时已经将蒋介石集团赶往台湾。
战局中的加速转折,除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民主联军的英勇善战,也不能不再次提到苏联的援助。共产党最初进入东北的部队曾听说东北有大量日本遗留武器,为此许多北上部队将武器弹药留给留守部队和沿途经过的根据地。到了东北,许多部队才发现日军遗留的装备被苏军控制而不得。1946年撤退到松花江以北的共产党军队于是开始组建兵工厂,并和苏联接洽,就此大量接收了苏式和日本遗留武器装备。尤其是从苏联获得的大口径火炮,让林彪得以迅速组建一个炮兵纵队。
林彪三下江南,最初也有围攻德惠而不克,此后便有一次围歼陈明仁七十一军两个师。有一天驻守怀德小城的新一军90团守军发现,过去靠人海战术作战的共产党部队,突然拥有了比自己更强大的炮火。而每次攻城时民主联军不惜弹药的轰击,则开始让国民党官兵拥有优势火力的心理优势彻底瓦解。
林彪转守为攻
1946年处于战局困境中的杜聿明,曾和副手郑洞国进行模拟兵棋推演。杜聿明认为,如果林彪从5个方向开始反攻,国民党军的形势将无法逆转。1947年5月13日,东北民主联军果然以杜聿明所预测的五路同时发动攻势,兵力不足的国民党军疲于应付,东北攻守之势开始转换。
陈明仁回忆他当时在四平城头看到东北民主联军攻城炮火之猛烈,他2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竟从未曾见。他可能还不知道林彪大军在进攻怀德这样的小城时,就动用了一个主力纵队"二纵"(今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军前身)和数百门大炮。国民党在东北拥有的火器优势开始不复存在了。
兵力优势同样如此。1947年陈诚抵达东北,将杜聿明和熊式辉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后,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将东北国民党兵力扩充到14个军,4个兵团共54万人。与此同时,东北民主联军也将大批地方武装编入到野战部队。当年9月,陈诚命令刚从苏北和华北战场抵达的部队进攻锦州以西的冀热辽根据地时,民主联军的部队已经扩充到9个纵队,共27个师,另有10个独立师和2个骑兵师,还组织了一个炮兵司令部。29万人的主力部队和22.7万人的地方武装,在总兵力上已经和国民党军旗鼓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