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均势不过"保持"了仅半年。1947年林彪的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政委罗荣桓在《教师爷滚蛋了》一文中,几乎是清算了陈诚抵达东北后的损失。5个月时间,陈诚丧失了18座城市、550万人口和6.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损失了包括30名将官在内的13万部队。仅仅在1947年9月14日到11月5日的50天内,国民党军就损失6.9万人,丧失15座城市。这种溃败用大雪崩来形容毫不为过。陈诚不得不通过其夫人游说宋美龄和蒋介石,最终逃离东北。
到蒋介石第三次东北易帅于卫立煌,国共东北版图也发生了改变。国民党军从过去占领松花江以南的大片区域,变成孤立于沈阳和长春等24座大中城市。秋季攻势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毛泽东的意图已经跃然纸上。林彪也不给卫立煌喘息之机,持续在零下30摄氏度严寒中发动冬季攻势。到冬季攻势结束后,国民党军队已经仅存于长春、沈阳和锦州三大"孤岛"。
辽沈终曲
1948年的冬季攻势后,东北野战军实力几乎相当于共产党所有其他部队主力的总和。东北野战军从1945年入关时的数万人,仅用3年就发展到12个纵队36个师,另有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和1个坦克团,总兵力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后则跃然百万。替陈诚收拾烂摊子的国民党名将卫立煌,此时只能率领30万兵力驻守沈阳。国民党在东北的另外两个孤岛,只剩下郑洞国在长春的10万兵力和范汉杰在锦州的15万兵力。
4个兵团,14个军,共44个师,总兵力不过55万人的国民党军,此时已经完全丧失和东北野战军进行野战的能力,完全丧失战略机动能力。其颓势和败相,堪与300年前明军和清军的战力作一比。
此时蒋介石的战略也从过去要将共产党逐出东北,改为试图将主力撤往关内。不过此时毛泽东已经不满足于夺取东北了,他意识到东北的迅速胜利,将会在未来一年内促使全国解放,为此必须阻止卫立煌部队撤回关内,将其全歼于辽沈。而此时辽沈战役的核心问题就是长春、沈阳和锦州国民党这三大军事集团,到底先打哪一个。作为战区统帅,林彪谨慎地选择了长春。以东北野战军的实力,由北向南逐一攻克,不失为稳妥而不败的策略。而毛泽东则督促林彪选择最南的锦州,他的目的是要提前结束全国战争。
早一年或晚一年,中国革命的胜利或许不可逆转,但中国战局不可能不受到国际变化的影响。1950年朝鲜战争便阻隔了中国全国解放的进程,显示毛泽东的担忧多么有远见。选择锦州,怕的正是解放全国的进程夜长梦多。国民党锦州守将范汉杰后来回忆,毛泽东的选择,是令双方所有将领都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初攻长春不利后,在毛泽东的督促和罗荣桓的建议下,林彪最终选择对长春"长围久困",同时大军南下,才有锦州守军范汉杰集团在30个小时内的速败,和郑洞国困守长春数月的饥饿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