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可以说是国民党数一数二的战将,其战略水准和决断能力或许不比黄埔四期的师弟林彪逊色多少。他也敢违抗蒋介石命令,越过长春外围的国共心理停战线,将林彪一直追到松花江北岸,让林彪部遭受重大损失。杜聿明其实清楚地意识到,任何情况的休战对于共产党来说,都是比国民党更有利的喘息和重振之机。
进入东北初期,杜聿明率领两个军的兵力就从山海关一路向北,几乎兵不血刃地攻克锦州。半年后,他率领包括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内的7个军兵力,却多次攻打本溪失败。虽然最终在他领导下,廖耀湘指挥新六军战术得当,先后攻克本溪和四平,但国民党军已是损失惨重。杜聿明意识到,时间的天平更加有利于共产党一方,而不是自己--每一次喘息,共产党部队的恢复能力都使他们变得更加难以对付。杜聿明的判断是准确的,但追击到松花江畔后,他的部队也已是强弩之末。随后15天的协议停战,4个月的实际停战,他只能接受这一现实。
1946年10月19日,杜聿明调集8个师共10万人马,兵分三路进攻民主联军"南满"根据地。这是共产党军队当时在东北松花江和长白山以南硕果仅存的根据地,其作用是牵制国民党军北进。共产党主力不过第三、第四纵队,实力仅相当于两个师,却在新开岭丘陵地带果断包围孤军冒进、号称"千里驹"的国民党第二十五师。部队在韩先楚指挥下,不惜以重大伤亡的代价,换取全歼二十五师这支曾参加过远征军的国民党嫡系主力,创造了在东北战场第一次全歼国民党一个整师的战例。
不过东北战局并未能如此轻易逆转。随着林彪大军北撤,位于"南满"的共产党偏师也被迫撤退到长白山这个地理上的绝境。1946年12月,郑洞国再次率6个师的兵力进攻"南满"根据地。部队为了开辟战线,派遣"四纵"深入国民党后方"安东-沈阳"一线作为牵制,林彪的大军也开始在次年1月趁松花江封冻,主动渡江南下,迫使杜聿明抽调进攻"南满"的部队迎战,才缓解了围困"南满"的压力。
对于国共双方来说,东北严酷的气候是共同的敌人。共产党最初的主力多数来自南方,国民党军队甚至来自更远的滇缅战场。不过后者装备更好,相比之下,当"四纵"准备南下安沈路作战时,陈云和肖劲光甚至要发动留守临江的"三纵"官兵脱下冬装,支援挺进敌后的"四纵"官兵。国民党军队无法想象,就是这样,共产党军队还会在零下3~40摄氏度的严寒中长途奔袭,反复渡江作战。林彪亲自渡江指挥部队,进攻怀德小城驻守的国民党新一军一个团。东北民主联军就这样,在艰难中反复以绝对优势兵力,围歼分散的国民党精锐部队。杜聿明的军事机器就这样,开始在1946年的寒冬中一点点被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