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兵力和实力对比,通过实战观察,毛泽东最初试图独占东北,把东北变成最大、最稳固解放区的意图被迅速放弃。此前共产党部队虽先于国民党军队前往东北,但当苏北新四军部队历时两个月强行军抵达山海关附近时,国民党第一批主力--嫡系十三军,已经由美军海运,提前20多天占领了山海关。在杜聿明的攻势下,林彪的疲师只能先后撤出兴城、葫芦岛和锦州,让出辽西走廊,致使后来的共产党部队只能从喜峰口和冷口绕道进东北。
初战已经向林彪显示,通过强行军抵达的共产党部队极度缺乏武器弹药和被服粮食等物资,其火力根本无法和国民党精锐部队正面对抗。这让杜聿明一度困惑为何找不到共产党主力决战。原因其实没那么复杂--林彪意识到他那些缺兵少枪的部队只要和全部美械装备的国民党王牌部队打几次消耗战,便将消耗殆尽。随后,随着杜聿明打通从华北到沈阳的通道,毛泽东试图独占东北的计划很快改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准备"背靠苏联、朝鲜、外蒙、热河,创造强大的根据地"。
在东北农村根据地尚未巩固的情况下,共产党很快意识到,需要通过有限的战争来争取停战,赢得喘息的机会。
共产党避免决战的另一面则是进行一场特殊而重要的军事行动:剿匪。从初入东北到1946年3月,为配合土改,民主联军部队东北全境共进行较大的剿匪战斗212次,共毙伤俘虏土匪78495人,缴获数千枪支。东北的土改直接动摇了土匪的生存基础,剿匪不仅得到了给养,而且稳定了土改成果,让大批农民加入到民主联军的行列。
四平之战,解放军战史的数字显示,民主联军共伤亡8000多人,黄克诚、邓华等多个主力部队基本丧失战斗力。而在从四平向松花江以北的撤退中,民主联军不但放弃了除"南满"、辽东等极少数根据地外,松花江和长白山以南所有地区,还在撤退中再次损失和掉队约5000人。但国民党之后却很快发现一个他们无法消除的困惑,那就是,在国民党精锐部队战斗力逐步消耗衰退的同时,共产党的部队却越打越多。战后官方统计的数字很好地解释了这背后的奥妙:在1948年11月辽沈战役结束前3年,全东北参军人数超过100万人,这还没有包括国民党军被俘后加入到共产党部队的数十万人。而国民党部队在东北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刚刚凑满百万。
隔江对峙和转折点
林彪率军撤到松花江北岸,也是他军事威望的历史低点。毛泽东此时一纸电令,反而将东北党政军大权进一步集于林彪一身。善于用人,用人不疑是毛泽东最厉害的一点。共产党在"北满"和"南满"的全盘战局反而可以统一部署,这是"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得以实现的基础。此时国民党东北军事统帅杜聿明却指挥不动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后者因为和廖耀湘争功,多次违背杜聿明的作战命令,让林彪得以从四平脱身。杜聿明更想不到,日后蒋介石会让一个无能而自负的陈诚来东北,目的则是接收自己打出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