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敌方的最终目的是要在当前战线所在地区停止军事行动",在这方面不可能让步,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和谈判代表团在双方相持不下一个月后即明确提出,为避免谈判破裂,"最好考虑在当前战线所在地区停止军事行动的问题,不再为三八线而进行斗争"。但斯大林最初对这种让步感到担心,并且明确反对毛泽东提出的关于邀请中立国家代表介入谈判,以制约美国的意见。他再三强调:应该"是美国人更愿意继续谈判",而不是我们。假如提出这样的建议,"将会被美国人认为是中朝方面更需要尽快签订停战协议",这是示弱的表现,"没有任何好处"。结果,停战谈判终于8月23日被迫中断。
双方军队重新进行了大约两个月的激烈较量之后,美军在整个战线上平均又推进了两公里左右,但付出的代价相当沉重。因此,新一轮谈判于10月25日重又开始,只不过谈判地点按照美国人的要求,移到位于双方实际接触线中间的板门店去了。谈判继续围绕军事分界线问题进行争论,但中朝方面已经决定不再坚持以三八线为界的要求,主张"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并且由此线各后退二公里,以建立非军事区"。斯大林在提醒中朝方面要"实行强硬路线,不能有急于结束谈判的表现"的同时,也转而同意"采取灵活战术"。最终,谈判双方在11月27日就军事分界线问题原则上达成了妥协。
斯大林说:毛泽东是对的,对美国人必须强硬。假如美国不输掉这场战争,中国永远也收复不了台湾
随后的谈判,出乎意外地卡在战俘问题上。本来,无论是毛泽东,还是斯大林,都十分乐观地相信:"该问题不难达成一致意见",认为"敌人很难对此捉出异议"。想不到,中朝方面坚持战俘全部遣返,美国和南朝鲜坚持"自愿遣返",两方就此相持不下,以致其他问题解决后,还是长时间不能停战。
战俘问题的要害在于双方俘虏的人数相差悬殊。根据双方公布的数字,美方俘虏朝籍战俘11.2万人,俘虏中国籍战俘2.08万人;而中朝方面俘虏的战俘,只有美英籍战俘4417人,南朝鲜战俘7142人。眼看在其他问题上占不到多少便宜,美国方面极力想利用战俘问题,为自己在朝鲜战场上所受到的挫折捞回一些面子。而南朝鲜李承晚政权和台湾蒋介石政权,也抓住这个机会,千方百计地插手其间,想在◆宣传上或充实军力上为自己捞一些好处。这种情况不能不使谈判复杂化并无限期地拖延下去。这种局面给北朝鲜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因为美国在陆地上的进攻虽然屡屡受挫,但由于战争没有结束,美国空军仍可对北朝鲜狂轰滥炸。因此,当1952年7月13日美国把它同意的遣返战俘人数从最初的7万人增加到8.3万人之后,中、朝、苏三国之间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一系列紧张的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