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东北邮电总局党组书记段子俊与李富春一见面,李富春就告诉他:“中央决定成立航空工业局,要调你去工作,而且马上就组团到莫斯科,进行苏联援助我国建设航空工业的谈判。”
志愿军赴朝后,时有因不掌握制空权,地面部队和交通线总处在美军的空中威胁之下,边境地区领空常遭袭扰的消息传来。毛泽东指出:“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建立了很强大的陆军。但是,我们没有空军对付头上的敌机,就是凭不怕死,凭勇敢,凭敢于牺牲的精神。今天,我们有了建立海、空军的条件,应当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和一支强大的空军。尤其是空军,对于国防极其重要,应当赶快建立。”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陈云、李富春、聂荣臻等着手研究筹划创建中国航空工业事宜。
段子俊赶到北京,就参加了在西花厅连续两次召开的会议。会议由周恩来主持,参加者有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的沈鸿。会议中心议题,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和发展道路的问题,周恩来指出:
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是先有空军,而且正在朝鲜打仗,大批作战飞机需要修理,这是首先要解决的。
针对中国先有空军,后有航空工业的特殊情况,周恩来叙述了毛泽东审定的先修理后制造,再自行设计的航空工业建设方针,原则是“由小到大”,在设计建立修理工厂的同时,就考虑以后转为制造厂的问题。周恩来说:“我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五六亿人口的国家,靠买人家的飞机,搞搞修理是不行的。”
会议还商定了组团赴苏联的事宜。关于谈判,周恩来已代表中国政府和苏联政府打了招呼。会上定下谈判代表团由何长工、段子俊、沈鸿三人组成,何长工担任代表团团长。
周恩来向代表团成员们交代说:我国的航空工业没有什么基础,因此同苏联谈判,原则上是依靠他们,请他们帮助我们建成配套的航空工业,道路是由修理走向制造。“开始时规模要搞得小一些,主要解决修理的需要,保证朝鲜战场打仗。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刚刚建国,底子薄,还很穷,搞大的没有力量。”
维辛斯基狡黠地说:这笔生意不太容易做呀
1951年1月1日,何长工、段子俊、沈鸿三人,带着周恩来“要向苏联同志说明我国航空工业没有基础,希望他们帮助”的一再嘱咐,前往莫斯科。
在正式谈判前,何长工先单独约见了苏方的谈判主持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维曾出任过驻英国大使,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且谈吐举止幽默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