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看来并没有想到斯大林的这些顾虑。他明显地感到进退两难。因为,他坚信他此行有必要带一个前所未有的、足以振奋人心的平等条约回去,但他并不认为有必要立即改变旅顺港和中长铁路的现状。
而斯大林却相信,最能反映旧条约不平等的实质性内容,就是驻军问题。毛泽东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足以为共产党获得声望,并且撤军也并不意味着苏联拒绝援助中国。斯大林解释说:“问题在于我们作为共产党人,在别国的领土,尤其是友好国家的领土上驻军,是完全不合适的。这样一来,任何人都可以说,如果苏军可以驻扎在中国领土上,那为什么英国人不能在香港驻军,美国人不能在东京驻军呢?”因此,撤军不仅符合两国关系的平等原则,“苏军的撤出也给中国共产党在处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相互关系方面以重大的帮助。所有的人都将看到,蒋介石做不到的事,共产党人做到了。”
斯大林的解释,使毛泽东一时语塞。他承认:“在中国讨论条约时,我们没有考虑到美国和英国在雅尔塔协议中的立场。我们应该按如何对共同的事业有利来行事。这个问题必须考虑周到。但是,现在已经清楚的是,目前不必修改条约,正如不必匆忙从旅顺撤军一样。”
既然毛泽东行前已经明确表示,签订新约是他此行主要目的,可知第一次见斯大林就被迫同意“目前不必修改条约”,毛泽东会多么扫兴。因此,他心犹不甘地还是提了一句:“是否需要周恩来前来莫斯科解决条约问题”呢?很明显,他嘴上承认“目前不必修改条约”,心里却多少仍旧在想,对旧条约是否还有可能做些必要的处理呢?
对此,占尽上风的斯大林当即把毛泽东的话堵了回去。他在强调“这个问题您必须自己决定”的同时,特别订正毛说:“可能周需要来解决其他一些问题。”这意思很清楚,既然您已经同意不必修改条约了,那么周恩来即便来,也不能说是来解决条约问题的。
毛泽东真的曾经大发脾气,宣布他决定“在别墅里睡大觉”
不少文章和书都对毛泽东和斯大林的这第一次会谈的结果大为渲染,给人印象,“毛泽东很不满意”。但从接连应酬之后,毛泽东18日给刘少奇去的电报中看,情况似乎并不尽然。他这时语气平和,心情愉快,感觉不错。
电报称:(一)16日到莫斯科,下午10时(北京时间)与斯大林谈两小时,情意恳切。谈了和平的可能性、条约、借款、台湾及毛选出版等问题。(二)斯大林说,美国人很怕打仗。美国人叫别人打,而别人也怕打。看他这种说法,仗是很难打起来的,和我们的估计一样。(三)关于条约问题,斯大林说,因雅尔塔协定的缘故,目前不宜改变原有中苏条约的合法性,如果改变原有的,重订新约,会牵连到千岛群岛的问题,美国就有理由要拿千岛群岛。因此,旅顺口为苏联租借30年这一点,目前在形式上不能改变,但在实质上苏联实行撤兵,由中国军队进驻。我说,撤得太早也不利。他说,可想办法使苏联撤兵不成为袖手不管,让中国同志独当一面。他的意见是签一个声明,照上述内容解决旅大问题,如此即可使中共取得政治资本。我说,照顾雅尔塔协定合法性是必要的,惟中国社会舆论有一种想法,认为原条约是和国民党订的,国民党既然倒了,原条约就失去了意义。他说,原条约是要修改的,大约两年以后,并且须作相当大的修改。(四)斯大林说,签个声明,外长不必飞来。我说,我考虑一下,想将商务、借款、航空等协定一起签,总理还是去。条约问题如何解决请政治局讨论并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