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因此在朋友们当中很抬不起头。毛毛拿着一本俄文小说,满脸都是生活在梦幻中的表情,他对峪田说:“我们一起散步好吗?”多半出于对毛毛既往不革命化的名声和现在不革命化的现状的双重厌恶,小半出于少女的高傲,峪田姐像躲瘟疫一样躲开,留毛毛一人更加失魂落魄地站在那里。这件事,峪田姐到现在想起来还很后悔,因为她的年轻幼稚对一个同样年轻幼稚的心灵造成的伤害再也不可能补救。对生活始终充满美好幻想的毛毛,“文革”中受到父亲的牵连,遭受了更残酷的迫害,在监狱中悲惨地死去了。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郭沫若恐怕是最有才华,同时最有传奇革命经历的人了。他的天才光辉照耀着历史、文学、戏剧、考古等多种领域。同时,他又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几乎所有重大事件的亲历者。1924年,这位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名扬天下的浪漫诗人,在五四运动退潮后回到他留学的日本。为了养活五口之家,他在一日权当桌子的旧皮箱上,翻译出日本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没想到是这本书使他变成了“一个彻底的马克思主义信徒”,而在此之前,他“只是茫然地对于个人资本主义怀着憎恨,对于社会革命怀着信心……”果然,郭沫若的革命激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受毛泽东之邀,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授课。不久,他参加了北伐战争。在武昌城下,他竟然冒着枪林弹雨和北伐战士一起冲锋。“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前夕,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写了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辞激烈,在国内外产生邑大影响。后来,他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在部队转战途中经周恩来等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郭沫若携全家到口本。这期间,他在中国古代历史和古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成果,成为举世闻名的学者。抗日战争时期,郭沫若回到上海,以无党派人士的身份在国民政府任文化第三厅厅长。这期间,他在从事救亡文化运动的同时,创作了大批历史剧,写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历史学、考古学论文。国家民族的危亡时刻,往往是郭沫若才思奔涌、学术成果最灿烂的时期。他似乎特别善于在学术研究中贯注革命激情和他的人文理想。或者换个说法:郭沫若的那个浪漫、叛逆的灵魂,和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是他火山喷发般创造力的源泉。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继鲁迅之后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旗手,郭沫若担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许多重要职务。
但是,郭沫若和他的家人却使我感到过迷惑。大人们朦朦胧胧的言谈中,总使我感到异样。比如他在1928年到日本去的事情,虽然正式的说法是由周恩来安排的,但是有人并不完全那么认为,他们说那实际上是脱党,是在革命最艰苦的时候对革命失去信心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