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航空研究院。但当时还是对单发两侧进气涡扇全天候高空高速歼击机更为看好。为了新式涡轮风扇发动机研发顺利 1961 年 8
月在沈阳组建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知名发动机专家吴大观被任命技术副所长。不过由于种种技术瓶颈难以逾越,歼-9
后来还是最终下马。值得庆幸的是歼-9
的工作并没有变成白白的浪费,由于对鸭式布局技术的提前涉足为后来新型三代机的研发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歼-9 的某些技术成果终于涅磐到新的“猛龙”飞机上,从这里也能发现技术储备是多么的重要,没有前期研发、储备,空靠理论和想象不考虑技术和工艺可行性的“大跃进”方式是根本行不通的,尤其是在航空工业这个以高科技、新工艺为依托的行业更是如此。

歼-9 想象图1964 年 5 月,航空研究院提出以米格-21 为基础,研制新型双发高空高速歼击机。同年方案论证提出作战对象为美国空军的 B-58
超音速高空轰炸机和 F-105
战斗轰炸机。双发方案虽然表面上落后于单发方案,但事实上单发方案有些好高骛远,尤其是发动机这个命根子由于当时工业基础薄弱,根本就是无法实现的设想。因此双发方案加大了飞机研制的可行性。时任航空研究院院长的唐延杰后来评价,由黄志千、王南寿等专家的先上双发方案意见符合“摸着石头过河、初战必胜的思想,循序渐进的策略”。根据上述决策,决定采用与米格-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