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炮的状态与以往空战开炮的情形有着本质的不同,以往的空战基本都是在亚音速下进行缠斗发射炮弹的,而歼-8
不同,它必须在高速状态下尾追敌机时开炮,这时候在亚音速下不成问题的废气和后坐力在超音速下成了大问题,搞不好飞机会有空中解体的危险。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技术人员花了不知道多少力气,浪费了多少资金最后问题还是终于得到解决。但是,还有一个致命问题,航炮发射出去的炮弹在空气中是要减速的而飞机不会减速,特别是高速飞机,一般航炮炮弹的出膛速度是
800-1,000 米/秒,大概是 2.5-3
马赫左右,虽然出膛炮弹的速度是与飞机速度叠加的,但炮弹出膛后减速就会很急剧,而后面跟着一架保持2马赫速度的飞机,原本是飞机发射炮弹,现在变成变成了飞机开始追炮弹,很可能高速飞行的飞机追上自己发射的炮弹。所以一般情况下,一些国家规定超音速飞行的飞机是禁止空中开炮的。歼-8
花了资金买了力气终于解决了航炮问题,但解决的却是个没有丝毫价值的问题。更严重的是由于决策失误,中距弹的研发一直处于不冷不热的境地,直到进入
21 世纪,中国空军才刚刚有了自己的中距弹,差不多荒废了整整半个世纪。回顾 E-150/E-152 系列飞机与歼-8
飞机的发展历程,让大家更能明了在那个追求高空高速时期的历史过程,也让我们明白科学技术没有捷径,更耍不来半点小聪明,只有踏踏实实的进行各种基础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持续的发展下去。
事到如今,有不少人批评当初的“高空高速”思想是“错误的”,让航空业走了不少弯路。其实,这种说法是十分片面的。现在强调机动、灵活的战斗机设计思想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最起码现在型号空对空导弹的命中精度与适用条件与当时的导弹根本不能同日而语。而当时最保险的方法就是追上去或者远远的拦住它,这就要求拦截者要具有比来犯者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升限,截击机要使用一切办法接近敌人,越近则自己发射的导弹就有更高概率来命中敌机。说一句通俗的话,当时的截击机就是一种“人操”防空导弹,更快、更高、更远就是对它的一切要求,因为这种“人操导弹”要比技术还很不成熟的防空导弹可靠的多。实事求是地说,E-150/152 系列还是成功的。该飞机是苏联第一批达到马赫 2.5 以上和实用升限超过 22,000
米的飞机,证明了飞得又快又高的敌机也是能够被拦截的。新的抗热结构材料被应用和新技术的提出使制造 E-150/152 系列,尤其是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