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机的诞生
——记米格-21 的发展过程
转载于《国际航空》1994 连载
Part1
米高扬设计局与苏霍伊设计局开展竞争
50 年代初,苏联第二代喷气歼击机米格-19 开始取代第一代喷气歼击机米格-17,米格-19
的最大速度略超过音速。在涉足超音速领域后,苏联设计师很快就认识到,必须为飞机探索新的气动外形和新的机翼形状。
1953
年夏天,苏联部长会议作出决议,要求歼击机设计局研制速度更高的超音速歼击机,设计工作在米高扬设计局和苏霍伊设计局同时开始,它们的设计都是以中央航空流体动力研究院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布局也相似,采用长长的香烟状机身,机头圆形进气道,进气道内有中心进气锥,进气道下装雷达瞄准具天线。机翼采用两种外形:后掠翼和小展弦比三角翼。
米高扬设计局的设计
米高扬设计局搞了四种设计方案:装 AM-11 发动机的后掠翼歼击机 E-1,装米格-19 的 AM-9B 发动机的后掠翼歼击机 E-2,与 E-1
的区别在干 E-2 的机身后部有腹鳍,还装分段式前缘襟翼;装 AM-11 发动机的三角翼歼击机 E-5 和装 AM-9 发动机的三角翼歼击机
E-4。上述方案均采用后掠尾翼,全动平尾,向前打开的座舱盖。在飞行员弹射跳伞时,座舱盖保护飞行员不受高速气流的伤害。
由于米库林设计局不能在预定时间内把 AM-11 研制出来,所以只有后掠翼的 E-2 和三角器的 E-4 进入试飞阶段。
1955 年 2 月 14 日 E-2 首飞,起飞重量 5,334 千克、空重 3,687 千克、装两门 NR-30
机炮于中机身下部,另外还可带两组火箭弹(每组 8 枚)。双梁式机翼在 1/4 弦线的后掠角为 55º,装有开缝襟翼和前缘襟翼,座舱前风档玻璃有电防冰器,机身内有四个油箱,机身下有一个外挂副油
箱、E-2 的最大速度达 1,920 公里/小时,实用升限 19,000 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