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50/E-152 系列飞机使用的雷达都比较大,甚至后期型号使用的雷达是与后来米格-25
使用的同型大口径雷达,而且,这样的配置也没有影响它的高空高速性能。至于歼-8
系列没有装大雷达的原因不是不能装,而是没有雷达可装。机头进气布局在
2+马赫级别的飞机上使用有着简单实用、阻力最小、设计相对简单的优势,在当时视高速为最大“蛋糕”的形势下这种布局无疑具有巨大优势。那么机头进气布局无法安装大口径雷达的说法是从何而来的,难道是空穴来风么。对于机头进气布局而言虽然装备大口径雷达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在于装大雷达后,机头进气飞机的机头直径相比较其它布局形式需要更大尺寸,那么就要占用其它部位空间,比如座舱的空间。E-150
系列飞机的座舱就极其狭小,视野也非常糟糕,尤其是向下、向后方向几乎是没有视野。再有,机头进气布局机内可使用空间余度很小,主要空间被空气管道占据,可用空间不多,难以在以后进行设备增加,给改装升级也带来非常大的不便,一些此类飞机只能加大背鳍来作为拓展空间,如此又造成了后视效果进一步恶化。

歼-8A 的火控雷达
以后普遍采用的两侧进气布局前机身大部分空间都可以用于设备安置、座舱合理分布,因此它的可用空间相比机头进气布局就要大的多,对于飞行、火控设备电子化越来越被重视的潮流之下设备空间需求越来越大,具有大空间无疑是无比诱人的优势。机头进气布局由于进气管道贯穿头尾,管道长度在所有不同布局中是最长的,因此,管道损失也是最大的。由于当时刚刚进入超音速时代,对超音速飞行及作战的认识还比较模糊,追求高空高速是当时不二的选择,作战武器也只一味依靠中程空对空导弹的拦截,作战信念只有一条:追(迎)上去,击落它!因此,对于飞行机动性以及空间余度等问题没有太多考虑,这就不难理解当时选用机头进气布局的初衷了。后来由于在气动布局上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战斗机设计中兼顾的项目也越来越全面,机头进气布局这种只顾高速的布局形式基本被废弃。这也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