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具备了迎面截击能力,与只能尾随攻击的 A 型相比作战效能提高不少。无奈的是当时瑞典皇家空军仅有的 Rb 24
空-空导弹性能太差,只能尾追红外信号特征较大的发动机尾喷管,无法迎头攻击。J 35B 在执行截击任务时只好挂两个能装 19 发 75
毫米火箭弹的火箭发射巢,在迎头攻击时无制导的火箭弹比只能追尾的导弹强。携带了火箭弹的 B 型同时也能执行有限的对地攻击任务,其实在后来的 J
37“雷”出现后,老式的 J 35 大部分是作为多用战斗机使用的。
Sk 35C
瑞典语中 Sk 为“教练机”一词(Skol)的开头两个字母,因此瑞典皇家空军的教练机型号均以 Sk
开头,这与美国教练机型号以字母 T 开头类似。“龙”式的 C 型是双座教练机型,由于当初萨伯 35
的原型机试飞时,试飞员认为其驾驶十分简单,萨伯公司也就没有专门设计教练机。但在交给部队试飞后,年轻的新飞行员却不这么认为,不得已萨伯公司只好在 A
型的基础上设计出了“龙”家族的教练型——C 型,其原型机于 1959 年 12 月 30
日试飞成功。前后串列的座舱为后座的飞行教练配备潜望镜以改善其前向视野,但教练员对该设计评价不高,一句“总比没有强”就可以概括。在该机的后舱设计中萨伯公司在防护上考虑的比较多,当时认为,如果座舱遭到飞鸟或其它异物撞击,前座的学员受伤的话还有后座的教练可以驾驶飞机,问题不会很严重,但万一后座的教练也受伤那乞不是两名飞行员外加飞机全部玩儿完。所以在学员与教练之间加装了一块防撞隔板以加强防护。座舱的变化不仅导致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变差,还减少了机内载油量。作为解决方案,在前机身下部安装了两只小型翼面以提高航向稳定性;将两门机炮拆除来腾出空间增加油箱容量。为防止这些改动导致机身重心发生变化还将机头的火控雷达给拆了,不过没有雷达倒没有妨碍其携带红外制导的“响尾蛇”或其他的近程空-空导弹进行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