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北欧铁翼——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喷气战机——Saab-21(4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雷”家族的侧视图,可以帮助辨识各型“雷”

外籍“雷”

在“雷”服役后萨伯几次打算出口,但由于瑞典是中立国,不能向北约所谓的“好战国”出口武器。七十年代,当“雷”开始服役时,一些如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等北约国家开始寻求新型战机取代已经过时的

F-104“星战士”战机,萨伯公司与其合作伙伴爱立信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合作推出萨伯 37E 型战机,字母 E

代表“Eurofighter”(欧洲战机)之意。同时竞争该合同的还有达索的“幻影F1”、诺斯罗普的 F/A-18“大黄蜂”和通用动力的

F-16“战隼”,对于萨伯 37 来说这些都是新型战机,而其中属 F-16

的竞争力最强,因为该机当时已被美国空军选为标准战机,所以在价格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对于萨伯 37E 来说,它比 F-16 更适应北欧的作战环境,毕竟

F-16 是设计主要在温带地区作战的。

萨伯公司很快意识到,如果能拿到这比合同,就会有更多的北约订单接踵而至,因而在竞争该合同时把萨伯 37E

的价格压到最低,来抢先占领市场。但由于萨伯公司的飞机制造能力本就十分强大,如果再得到这笔合同的话,不久后很可能会对美国的军火出口贸易形成威胁,所以美国动用了政治压力迫使这些国家最终选择其

F-16。除了以上这些国家以外,后来还有澳大利亚、日本甚至印度也对“雷”感兴趣,但同样由于美国的干涉这三个国家最终没有采购萨伯 37。

淡出江湖

1993

年时,随着性能更先进的“鹰狮”即将服役,第一架“雷”退役,这标志着“雷”家族开始让出一线战机的“大哥”地位,逐步退居二线。在“雷”退役后,要拆除一架早期生产型“雷”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拆除后期升级过的“雷”则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第一頁    上一頁    第46頁/共48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第48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