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族的侧视图,可以帮助辨识各型“雷”
外籍“雷”
在“雷”服役后萨伯几次打算出口,但由于瑞典是中立国,不能向北约所谓的“好战国”出口武器。七十年代,当“雷”开始服役时,一些如比利时、荷兰、丹麦、挪威等北约国家开始寻求新型战机取代已经过时的
F-104“星战士”战机,萨伯公司与其合作伙伴爱立信公司和沃尔沃公司合作推出萨伯 37E 型战机,字母 E
代表“Eurofighter”(欧洲战机)之意。同时竞争该合同的还有达索的“幻影F1”、诺斯罗普的 F/A-18“大黄蜂”和通用动力的
F-16“战隼”,对于萨伯 37 来说这些都是新型战机,而其中属 F-16
的竞争力最强,因为该机当时已被美国空军选为标准战机,所以在价格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优势。对于萨伯 37E 来说,它比 F-16 更适应北欧的作战环境,毕竟
F-16 是设计主要在温带地区作战的。
萨伯公司很快意识到,如果能拿到这比合同,就会有更多的北约订单接踵而至,因而在竞争该合同时把萨伯 37E
的价格压到最低,来抢先占领市场。但由于萨伯公司的飞机制造能力本就十分强大,如果再得到这笔合同的话,不久后很可能会对美国的军火出口贸易形成威胁,所以美国动用了政治压力迫使这些国家最终选择其
F-16。除了以上这些国家以外,后来还有澳大利亚、日本甚至印度也对“雷”感兴趣,但同样由于美国的干涉这三个国家最终没有采购萨伯 37。
淡出江湖
1993
年时,随着性能更先进的“鹰狮”即将服役,第一架“雷”退役,这标志着“雷”家族开始让出一线战机的“大哥”地位,逐步退居二线。在“雷”退役后,要拆除一架早期生产型“雷”要花一个月的时间,拆除后期升级过的“雷”则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