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戟”四十年 王钟强
原载《环球飞行》杂志,推荐阅读的好文

40 余年前的 1 月 9
日,英国霍克.西德利公司(后并入英国宇航公司)推出一款新型短/中程喷气客机“三叉戟”(Trident)。该机在国外航空界影响不大,毕竟只生产了 117
架,数量偏少,主要用户是英国欧洲航空公司(BEA),一家就消化了 68 架,但在中国,它的知名度却相当高。中国空军和民航共购买了 35 架,占全部产量的
30%。这就给人带来两个谜:比波音 727 早一年上天、且只略小一点的“三叉戟”为什么在竞争中输给了波音
727,“三叉戟”为什么能成功地进入中国市场。对于第一个问题,欧洲人的研究已经得出了明确的结论;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至今似乎看不到结论。中国在 70
年代初大量引进“三叉戟”,是出于技术上偏爱、还是经济上的实惠,还是政治上的不得已而为之……有待人们进一步研究。
“三叉戟”问世
1956 年 7 月,BEA 公司向制造部门招标,研制一种短/中程喷气客机,主要要求是能从 1,800 米跑道上起降;经济舱布局能安排 100
名乘客或混合舱布局 70~80 名乘客;航程 480~1,900 千米。
一年后,有 3 家公司分别提出自己的方案:阿弗罗公司 740 型、布里斯托尔公司的 200 型和德·哈维兰公司 DH119 型。装 4 台罗耳斯.罗伊斯公司
RA29“埃汶”发动机的德.哈维兰公司 DH119 方案后来有一些变化,先是为了能同时满足 B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