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1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85 年 9 月,美国空军发布完整的 ATF 验证/ 确认阶段方案需求,截止日期为 1986 年 1 月(后延长至 4

月)。作为验证/

确认阶段的一部分,厂家将负责制造全尺寸和小比例模型,通过风洞试验评估其气动性能,以及进行雷达反射截面积的测算,检测其是否满足低可见性指标。在这次发布的

RFP 中,美国空军首次提到,可能采购多达 750 架的 ATF。前述波音等 7

家公司全部参与了验证/确认阶段的方案投标。波音公司提出的方案特征是双发、V 形尾翼、菱形机翼、下颌式进气道。通用动力的设计和他们当初竞争

DRF 的 F-16XL

颇有相同之处,无尾三角翼布局,两侧进气(进气口位于机翼前缘),采用大面积单垂尾,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座舱后、进气口上方的机身两侧各布置一个雷达天线阵列,这种共形天线设计即使在今天看也是相当超前的。洛克希德的方案看起来几乎是直接脱胎于当时仍严格保密的

F-117

设计,具有内置武器舱,采用较大后掠角的后掠翼,前缘边条较大,并直线向前延伸至机头,传统的四尾翼设计(外倾双垂尾+平尾,均为后掠翼),装有推力矢量喷管,进气道和机身已经具有今天

F/A-22 的影子。如果从俯视图看,这个方案更象增加了平尾并减小了机翼外侧后掠角的

F-117。麦·道的方案特点是单个下颌式进气道和大后掠三角翼。诺斯罗普的方案同样具有内部武器舱,采用菱形机翼,但没有采用推力矢量技术。洛克韦尔的方案采用了大面积双三角翼设计。格鲁门的投标方案已经无从查考,外界推测可能采用了前掠翼设计。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4頁/共5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第48頁 第49頁 第50頁 
第51頁 第52頁 第53頁 第5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