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991

年可以算是军用航空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美国空军下一代战斗机选型终于尘埃落定,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完全浮出水面。这一次选型对于未来战斗机发展的意义,无疑是极其深远的。

俗话说“成王败寇”,但 1991

年那次竞争的结果好像完全颠倒了过来。对于竞争结果的争论,即使在十四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平息,为当年的失败者 YF-23

打抱不平的大有人在。竞争获胜的洛克希德 YF-22 “闪电 II”没有赢得更多的赞誉,倒是落败的 YF-23

成了众多航迷(也许还有不少业界人士)心中的王者。不可否认,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YF-23 那个超前卫的气动设计实在是太漂亮了!

那么在 YF-23 前卫的气动设计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呢?它究竟因为什么输掉了这场里程碑式的竞争呢?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探索一下。

现在,让我们回到上个世纪 70 年代……

先进战术战斗机计划(ATF)

1969~1970 年,美国空军的 FX 计划(新一代重型战斗机,最终结果就是

F-15)正处于关键的最后选型阶段,而战术空军司令部已经将眼光转向了 FX 的后继机上。在这段时间,战术空军司令部投资进行了代号

TAC-85 的项目研究,对 FX 后继机进行了初步探索。TAC-85 研究报告于 1971

年完成,提出了一个概念原型。研究人员将这个概念原型称作先进战术战斗机(ATF)。这只是一个相当粗略的概念,指望能从这个概念里看到今天

F/A-22

的影子是不可能的,但它的确是迈向第四代超音速战斗机的第一步。此后数年间,战术空军司令部先后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研究计划,为未来的 ATF

作技术储备。除了战术空军司令部外,其它相关部门也没有闲着。位于莱特·帕特森基地的飞行动力实验室,在 F-15

首飞成功后不久,就展开针对下一代战斗机的全面技术研究,这些研究后来被纳入一个大的技术发展计划,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先进战斗机技术综合应用计划(AFTI

)。几乎与此同时,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 )也开始进行类似的研究计划。

从 1971 年开始,飞行动力实验室所属的

F-8“十字军战士”就相继进行了超临界翼型、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究试飞。紧接着又开展了随控布局(CCV )研究,1 架 B-52 、1

架 F-4 先后改装为 CCV 研究机进行试飞。特别是 F-4CCV

的试飞令美国人获得宝贵的技术资料,为随控布局的实用化成功铺平了道路。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頁/共5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第48頁 第49頁 第50頁 
第51頁 第52頁 第53頁 第5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