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自适应机翼示意图以及正在车间装配的 AFTI/F-111
的自适应机翼。由于机翼表面没有传统控制面和增升装置形成的狭缝、锐角反射面,对于隐身飞机的设计人员来说压力减轻不少。任务自适应机翼是
AFTI 计划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常规的气动控制面(包括服役、襟翼/
缝翼、扰流片等),但采用了能够灵活弯曲到所需位置而不留缝隙的前/ 后缘。其前缘偏转范围位 +1°~-20°,后缘为+
1°~-18°。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并不是这项计划的目标,但这种设计无疑可以起到改善隐身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必须采用机动襟翼的高机动性战斗机来说
位于 YF-23A 机翼后缘的气动操纵面,其设计相当有特色,可以算是 YF-23A
的亮点之一。有的资料称,机翼内侧为襟翼,外侧则是副翼,但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简单的襟翼、副翼之分,并不符合诺斯罗普在 YF-23A
上体现出来的“一物多用”的设计思想。就 YF-23A
的试飞照片来看,内、外侧控制面均有参与增升和滚转控制。因此笔者将其定位为“多用途襟副翼”。之所以说“多用途”,是因为这两对控制面除了传统襟副翼的功能外,还兼有减速板和阻力方向舵的作用:当内侧襟副翼同时下偏,外侧襟副翼同时上偏,在保证机翼不产生额外升力增量的同时,产生对称气动阻力,起到减速板的作用;当只有一侧襟副翼采用上/下偏时,则产生不对称阻力,起到阻力方向舵的作用,这肯定是从
B-2 的设计继承发展而来的。这种设计相当新颖,有效地减轻了重量,但飞控系统的复杂性和研制风险则不可避免地增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