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35)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任务自适应机翼示意图以及正在车间装配的 AFTI/F-111

的自适应机翼。由于机翼表面没有传统控制面和增升装置形成的狭缝、锐角反射面,对于隐身飞机的设计人员来说压力减轻不少。任务自适应机翼是

AFTI 计划的一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没有常规的气动控制面(包括服役、襟翼/

缝翼、扰流片等),但采用了能够灵活弯曲到所需位置而不留缝隙的前/ 后缘。其前缘偏转范围位 +1°~-20°,后缘为+

1°~-18°。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并不是这项计划的目标,但这种设计无疑可以起到改善隐身能力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必须采用机动襟翼的高机动性战斗机来说

位于 YF-23A 机翼后缘的气动操纵面,其设计相当有特色,可以算是 YF-23A

的亮点之一。有的资料称,机翼内侧为襟翼,外侧则是副翼,但实际情况远非这么简单。简单的襟翼、副翼之分,并不符合诺斯罗普在 YF-23A

上体现出来的“一物多用”的设计思想。就 YF-23A

的试飞照片来看,内、外侧控制面均有参与增升和滚转控制。因此笔者将其定位为“多用途襟副翼”。之所以说“多用途”,是因为这两对控制面除了传统襟副翼的功能外,还兼有减速板和阻力方向舵的作用:当内侧襟副翼同时下偏,外侧襟副翼同时上偏,在保证机翼不产生额外升力增量的同时,产生对称气动阻力,起到减速板的作用;当只有一侧襟副翼采用上/下偏时,则产生不对称阻力,起到阻力方向舵的作用,这肯定是从

B-2 的设计继承发展而来的。这种设计相当新颖,有效地减轻了重量,但飞控系统的复杂性和研制风险则不可避免地增大了。

第一頁    上一頁    第35頁/共5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第48頁 第49頁 第50頁 
第51頁 第52頁 第53頁 第5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