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作战能力有绝对信心,因此 ATAS 的设计重点放在对地攻击方面。但随着苏联空军新一代战斗机的出现,美国空军不得不重新考虑以 ETF 和
ATAS 搭配能否有效夺取制空权和实施空中打击的问题。到了 1980 年 4 月,美国空军决定放弃 ETF 计划,而 ATAS 也演变为
ATF,一种兼顾对空作战和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并开始考虑增加短距起降的要求。看起来,空军头头们对 F-15
对地攻击能力不足始终耿耿于怀。当年受米格-25 错误情报的影响,FX
被约翰·伯伊德等人牵着鼻子走,提出“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让头头们非常不爽。现在伯伊德已经退役,不会再有人拿“ 对地攻击”
当靶子打了。虽然 ATAS 在苏联新型战斗机威胁下变成 ATF,但不是纯制空战斗机,总算扳回一局。这个过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时间:1977
年 11 月,美国侦察卫星就在莫斯科郊外的拉明斯克试飞中心发现三种正在试飞的新型军用飞机,分别赋予暂时识别编号:拉明 J (米格-29
,当时判定为和 F-15 同级的固定翼战斗机)、拉明 K (苏-25 ,判定为和 A-9 类似的对地攻击机)和拉明
L(苏-27,判定为和 F-14 类似的变后掠翼战斗机)。为何美国空军在 1978 年制订 ETF 和 ATAS
计划时没有丝毫反应?直到 1980
年才加以变更?可能有以下原因:卫星情报判读和分析需要时间;美国人低估了苏联航空工业的水平;官僚体制导致情报传递缓慢和反应迟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