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败者为王——诺斯罗普/麦·道 YF-23“黑寡妇II”战斗机(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的作战能力有绝对信心,因此 ATAS 的设计重点放在对地攻击方面。但随着苏联空军新一代战斗机的出现,美国空军不得不重新考虑以 ETF 和

ATAS 搭配能否有效夺取制空权和实施空中打击的问题。到了 1980 年 4 月,美国空军决定放弃 ETF 计划,而 ATAS 也演变为

ATF,一种兼顾对空作战和对地攻击的战斗机,并开始考虑增加短距起降的要求。看起来,空军头头们对 F-15

对地攻击能力不足始终耿耿于怀。当年受米格-25 错误情报的影响,FX

被约翰·伯伊德等人牵着鼻子走,提出“没有一磅重量用于对地攻击”,让头头们非常不爽。现在伯伊德已经退役,不会再有人拿“ 对地攻击”

当靶子打了。虽然 ATAS 在苏联新型战斗机威胁下变成 ATF,但不是纯制空战斗机,总算扳回一局。这个过程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唯一有问题的是时间:1977

年 11 月,美国侦察卫星就在莫斯科郊外的拉明斯克试飞中心发现三种正在试飞的新型军用飞机,分别赋予暂时识别编号:拉明 J (米格-29

,当时判定为和 F-15 同级的固定翼战斗机)、拉明 K (苏-25 ,判定为和 A-9 类似的对地攻击机)和拉明

L(苏-27,判定为和 F-14 类似的变后掠翼战斗机)。为何美国空军在 1978 年制订 ETF 和 ATAS

计划时没有丝毫反应?直到 1980

年才加以变更?可能有以下原因:卫星情报判读和分析需要时间;美国人低估了苏联航空工业的水平;官僚体制导致情报传递缓慢和反应迟钝。

第一頁    上一頁    第6頁/共54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第48頁 第49頁 第50頁 
第51頁 第52頁 第53頁 第54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