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diale,这是英法在 1904
年签订的条约,中止了两国之间近千年的敌对)。这样的牵强附会的解释当然进一步引起英国人的不满,苏格兰裔的议员甚至要把“e”改为“s”,因为协和式的机头锥是在苏格兰制造的。政府方面只好强辩“e”也是
Ecosse,这是法文中苏格兰的拼法。东拉西扯,总算把“e”的问题摆平了。但多年后,英国政府中有关人士回忆说,这个“e”还不如说是挥霍(Extravagance)和涨价(Escalation)呢。
叫不叫姓或者加不加“e”都不是大问题,大的问题是英法两国对超音速客机的基本设计要求有根本分歧。英国的想法是大型、远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超音速的优越性;法国的想法是中型、近程,只有这样,才能够控制技术风险和成本,有利于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分歧不是在协和式上才出现的。纵观英国飞机,多为跨越发展,很少继承,以战斗机为例,战后的“闪电”式、“狂风”式和“台风”式,很难看出一脉相承的技术思路。相反,法国的幻影
3、幻影 2000 到“阵风”式就是小步快跑,可以看出清晰的技术接力。在反复争论后,英国方案在 1964
年成为最后的方案。至今,法国人认为协和式是法国飞机,英国人认为协和式是英国飞机,两家都不愿意放弃这个 60
年代科技最高水平的象征,有时还会为了“版权”而争执呢。

1967 年 12 月 11 日,第一架协和式在图卢兹下线,1,000 多贵宾到场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