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轰炸机
Armstrong
Part1
纪念对日作战胜利 58 周年
马特豪恩峰行动——II
7 月 7 日,在桑德斯准将指挥下,18 架 B-29 轰炸了佐世保、长崎、大村和八幡的目标,但战果让人失望。7 月 9 日,72 架 B-29
轰炸了日占鞍山钢铁厂,有一架在起飞时失事,11 架由于机械故障而返航。此次轰炸共损失了四架飞机。8 月 10/11 日夜,56 架 B-29
从锡兰(现斯里兰卡)的英国航空基地起飞轰炸苏门答腊(现印尼境内)巨港的储油基地,其中部分 B-29 在苏门答腊牟锡(Moesi)河中布了水雷。这是一次航程
6,484 公里,19 小时的从锡兰到苏门答腊的艰苦飞行,也是二战中美国进行的距离最远的空袭。同一天,B-29 再一次轰炸了长崎。在 7 月-8
月之间进行的所有空袭都显示了美国陆军航空军指挥官还没有形成战略轰炸的概念,目标规划十分分散,并且缺乏大机群作战的组织和协同的能力,导致大量无谓的损失。

遭 B-29 轰炸后的鞍山昭和钢铁厂
在中缅印战场的 B-29 事故率惊人,其中大多是由于发动机起火引起的。尽管已经经过大量改进,但还是问题成堆。R-3350
发动机汽缸顶部的温度按照安全标准最高上限是 270 度,但由于成都和印度在盛夏地面温度高达 37-46
度,再加上贫弱发动机冷却系统,汽缸顶部温度在起飞后很快就升至 310 度。如此高的温度导致气门杆润滑油的蒸发,气门杆断裂并掉入汽缸与活塞碰撞而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