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贾尼厂技术人员郁闷不已的是,最终第一种飞上蓝天的“五系列战斗机”并非他们的得意之作。马基公司的 C.205V 原型机在 1942 年 4 月 19
日进行了首次成功的试飞;而菲亚特公司的 G.55 随后也在 4 月 30 日进行了试飞。而 Re.2005
的原型机则在五月九日才由试飞员德普拉托驾驶第一次进行了五分钟左右不收起落架的飞行。战后的很多资料都将 Re.2005 开发的延误归咎于从德国进口的 DB.605
发动机在运输途中神秘失踪,但在雷贾尼厂自己的开发记录中却找不到这样的描述。倒是德普拉托回忆起当时为了缩短原型机的开发周期而作了许多小动作,如不安装某些必要的飞行设备,没有将座舱与发动机舱彻底隔离,甚至连机体的静态试验也被推迟到下半年进行。
第二次试飞被安排在五月十日举行。这时的德普拉托对于操纵 Re.2005
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因此毫无顾忌地在空中耍起了特技飞行。谁料乐极生悲,由于该机的主起落架还没来得及安上机械锁定装置,飞行中产生的强大离心力将右起落架甩了出来,对机翼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使得这次试飞不得不用机体迫降做结束。在修复了损伤后,原型机在六月一日回到了机场继续进行试飞工作。在完成了十四次,共计六小时十八分钟的飞行后,该机于七月二十一日被转移到圭多尼亚(Guidonia),由军方接手其后的测试。在这里,为了取得该机进一步的性能数据,MM.494
前后进行了五次俯冲飞行试验,证实该机可以在俯冲中达到 900
公里/小时以上的高速度;不过也正是在最后一次这样的试验中,一侧的主起落架整流罩忽然脱落。虽然这算不上多大的问题,但连续的失误还是让雷贾尼厂感到面上无光,急急忙忙将其送回雷焦.艾米利亚(Reggio
Emilia),对座舱和起降系统做进一步修改。不过这样的改造明显不能令 Re.2005 与事故绝缘,就在九月二十三日,MM.494
再次因为发动机故障而迫降。尽管飞行员安杰罗•东迪中校(Lt Col Angelo Tondi)平安无事,但这样的试飞记录却未免令空军对本来就不怎么喜欢的
Re.2005 心存芥蒂,虽然在试飞中显示其性能和操纵品质令最严厉的试飞员也感到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