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洛克希德 F-104“星“战斗机(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喷气发动机推力增大,为飞机重量增大提供了技术支持。而空空导弹的发展则使得乐观派相信,未来空战将向远距发展(确实没错,但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这个趋势才逐渐明显),战斗机应该携带更多的导弹和更大的雷达,以便在远距歼敌;同时需要更多的油量以便获得足够的留空时间;当然,这样一来战斗机的重量就大多了,只用于空战未免浪费,所以不妨再增加对地攻击能力……

然而,经历了朝鲜空战的飞行员却并不这么认为。在那里,米格-15 的表现给美军飞行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其国内航空工业造成巨大震动。1951 年 12

月,洛克希德的设计天才、当时的首席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前往韩国的美军空军基地,会见了不少

F-86“佩刀”的飞行员,听取他们对未来战斗机的意见。出人意料的是,飞行员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战斗机重量增大、复杂性增加的趋势使得飞机越来越难以控制,最理想的飞机应该是比现役战斗机更轻、更廉价、速度更快、升限更高、爬升率更大、并具有良好机动性的飞机。如果对米格-15

和 F-86 的性能有些了解,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两种飞机性能本在伯仲之间,但米格-15 恰恰是在速度和垂直机动性方面超过了

F-86。由飞行员的回答不难看出米格-15 造成的巨大冲击(实际上,这一冲击影响极其深远,几乎整个世界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都被烙下了“高空高速”的印记)。

回国后,凯利竭力说服洛克希德管理层投资研制一种新型战斗机:简单而易操纵,轻型廉价,但性能却远优于当时现役的所有战斗机。1952 年 11

月,洛克希德正式启动这个轻型战斗机项目。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空军此时仍未就这个项目表态。这个项目事实上是洛克希德公司自行投资发展的。

在当时,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正在加紧研制当中。NACA 的 8

英尺超音速风洞尚未建成。跨音速面积律问世更是几年以后的事。航空界对于超音速飞行的了解仍然是一鳞半爪。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研制“更高更快”的战斗机?凯利·约翰逊充分发挥了他的天才。回到美国后,他向陆军“借”了

460 枚 5

英寸火箭弹,并进行改装:加装用于试验的各种超音速机翼、遥控设备和照相机。然后将火箭弹一枚一枚打上去,对各种翼型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进行观测——在当时,这几乎是唯一可以实现超音速测试的方法。消耗了数百枚火箭弹之后,以凯利为首的洛克希德设计小组对未来的两倍音速战斗机布局、构型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頁/共40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