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气发动机推力增大,为飞机重量增大提供了技术支持。而空空导弹的发展则使得乐观派相信,未来空战将向远距发展(确实没错,但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这个趋势才逐渐明显),战斗机应该携带更多的导弹和更大的雷达,以便在远距歼敌;同时需要更多的油量以便获得足够的留空时间;当然,这样一来战斗机的重量就大多了,只用于空战未免浪费,所以不妨再增加对地攻击能力……
然而,经历了朝鲜空战的飞行员却并不这么认为。在那里,米格-15 的表现给美军飞行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其国内航空工业造成巨大震动。1951 年 12
月,洛克希德的设计天才、当时的首席设计师凯利·约翰逊前往韩国的美军空军基地,会见了不少
F-86“佩刀”的飞行员,听取他们对未来战斗机的意见。出人意料的是,飞行员的回答惊人的一致——战斗机重量增大、复杂性增加的趋势使得飞机越来越难以控制,最理想的飞机应该是比现役战斗机更轻、更廉价、速度更快、升限更高、爬升率更大、并具有良好机动性的飞机。如果对米格-15
和 F-86 的性能有些了解,不难发现其中的微妙之处。两种飞机性能本在伯仲之间,但米格-15 恰恰是在速度和垂直机动性方面超过了
F-86。由飞行员的回答不难看出米格-15 造成的巨大冲击(实际上,这一冲击影响极其深远,几乎整个世界的第二代超音速战斗机都被烙下了“高空高速”的印记)。
回国后,凯利竭力说服洛克希德管理层投资研制一种新型战斗机:简单而易操纵,轻型廉价,但性能却远优于当时现役的所有战斗机。1952 年 11
月,洛克希德正式启动这个轻型战斗机项目。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空军此时仍未就这个项目表态。这个项目事实上是洛克希德公司自行投资发展的。
在当时,第一代超音速战斗机正在加紧研制当中。NACA 的 8
英尺超音速风洞尚未建成。跨音速面积律问世更是几年以后的事。航空界对于超音速飞行的了解仍然是一鳞半爪。如何在这样的基础上研制“更高更快”的战斗机?凯利·约翰逊充分发挥了他的天才。回到美国后,他向陆军“借”了
460 枚 5
英寸火箭弹,并进行改装:加装用于试验的各种超音速机翼、遥控设备和照相机。然后将火箭弹一枚一枚打上去,对各种翼型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进行观测——在当时,这几乎是唯一可以实现超音速测试的方法。消耗了数百枚火箭弹之后,以凯利为首的洛克希德设计小组对未来的两倍音速战斗机布局、构型开始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