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具备多用途能力,设备也简单。其实就是一种纯粹的昼间点防御战斗机,主要用于近距离对空作战。在某种意义上说,早期的 F-104 就是一种 M2
一级的“超级米格-15”。
F-104
最初设想的作战模式是在超音速状态下巡航(当然是开加力的,和现代的“超音速巡航”完全是两种概念)和空战,为此高空高速性能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实现设计目标,凯利·约翰逊采用了独树一帜的设计。
全机采用正常式布局,单发单座,两侧进气,机翼为带大下反角的平直翼,T
形尾翼布局。为了减小阻力,机身长细比较大,并有明显的蜂腰设计。
其机翼设计尤为特殊。为了抑制飞机在俯仰轴和航向轴产生耦合动作(即荷兰滚)的趋势,机翼采用了高达
10 度的下反角。机翼平面形状为小后掠角的平直翼系列。翼展极小,仅有 6.68 米!以至于试飞员第一次见到 XF-104
时竟然问到:“机翼在哪儿?”翼根和翼尖的相对厚度均只有 3.36%。由于机翼弦长小,翼根绝对厚度也很小,只有 0.105
米!机翼前缘半径更是小到令人瞠目的地步——只有 0.41
毫米!有人开玩笑说,这已经可以拿去切牛排了。这样特殊的机翼根本无法以常规方法制造,而且常规结构也无法保证其强度,所以 F-104
的机翼实际上就是用实心钢板铣出来的。为了减阻,其机翼面积也相当小,仅有 18.22 平方米。
为了降低起降速度,F-104
还采用了附面层控制技术(也就是现在的“吹气襟翼”),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架采用这种技术的战斗机。常规襟翼放下后,在其上表面会产生紊流,从而导致襟翼效率下降。F-104
则从发动机第 17 级压气机处引气至襟翼、机翼结合部,当襟翼放下至 15 度时,引气系统开始工作,当襟翼达到 45
度最大偏度时,引气系统也处于全开状态。高压气流从襟翼铰链线处的狭缝沿襟翼上表面喷出,给当地附面层补充能量,减小了由于附面层分离而导致的紊流,从而提高了襟翼效率,F-104
的失速速度因此减小了 15
节!全展向前缘襟翼和后缘襟翼联动,用于飞机起降和低速机动。副翼比较特别,只能单向偏转,并且受后缘襟翼影响,当后缘襟翼处于全放下位置时,副翼只能达到最大偏角的
65%。
F-104 采用 T 形尾翼布局,显然是出于减阻的考虑。T
形布局,平尾的尾臂长,因此面积可以减小,配平阻力也小。但这种布局最大的问题是,较大迎角时,由于受机翼下洗流影响,平尾可能失去操纵能力——一旦飞机进入失控状态,这种缺陷很可能是致命的。全动平尾是作为一个整体组件安装在垂尾顶部,因此无法差动——事实上这种设计,差动的效果也不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