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洛克希德 F-104“星“战斗机(40)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并不会象一块铁板一样“砸”到跑道上。F-104 的最终进近速度是 175 节,接地速度则是 135 节,如果你对这个还没什么概念,那么可以和 F-16

做个比较:F-16 的最终进近速度是 160 节,接地速度是 130 节。有人想当然地认为,着陆速度大,飞机难以控制,因此造成 F-104

事故率高。而事实上,从和 F-16 的比较可见,F-104

的着陆速度并不高;另一方面,着陆速度略大一点,操纵动作并没有什么不同,飞机反而更好控制。由于速度飞机反而更好控制。由于速度大,着陆迎角可以小一些,可以避免迎角过大而失速(对

F-104 尤其重要)或在接地时“擦屁股”。

不过,在笔者看来,F-104

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性能如何如何,事故率如何如何,而在于它是喷气时代第一种“飞行员的战斗机”。从凯利·约翰逊在朝鲜会见飞行员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对尚在酝酿中的

F-104 的要求,其实和后来“战机黑手党”对 F-16 的要求并无二致。只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上对未来空战形式的判断,使得 F-104

最终偏向了高空高速,并为此牺牲了盘旋性能。但毫无疑问,最初的 F-104A

就是按照飞行员理想的战斗机来设计的。但是,飞行员理想的战斗机,并不是军方理想的战斗机。一种轻型的“纯”空战战斗机并不符合军方“高效费比”的要求。F-104A/C

迅速退役,而 F-104G 却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行笔至此,似乎该做个结论了。忽然想起台湾一位 F-104

飞行员说的一句话:“若还有来生,再当飞行员,仍愿再飞 F-104

。”不禁一笑——数十年光阴不过是转眼云烟,“寡妇制造机”也好,“飞行员的战斗机”也罢,F-104 就是 F-104,又何须拘泥于“盖棺论定”呢?

返航着陆的荷兰空军 RF-104G,

后机身减速板已经打开,主起落架即将接地。照片上可以看到前缘襟翼偏转角度相当大,配合后缘吹气襟翼,提高了机翼升力线斜率,使得该机不需要拉出太大的着陆迎角。这也在程度上缓解了

T 形尾翼布局带来的上仰问题。50 年弹指一挥间。当有一天所有的色彩慢慢淡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颗昨日之星,又会看到些什么呢?

Part1 Part2 Part3-End-

第一頁    上一頁    第40頁/共40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