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会象一块铁板一样“砸”到跑道上。F-104 的最终进近速度是 175 节,接地速度则是 135 节,如果你对这个还没什么概念,那么可以和 F-16
做个比较:F-16 的最终进近速度是 160 节,接地速度是 130 节。有人想当然地认为,着陆速度大,飞机难以控制,因此造成 F-104
事故率高。而事实上,从和 F-16 的比较可见,F-104
的着陆速度并不高;另一方面,着陆速度略大一点,操纵动作并没有什么不同,飞机反而更好控制。由于速度飞机反而更好控制。由于速度大,着陆迎角可以小一些,可以避免迎角过大而失速(对
F-104 尤其重要)或在接地时“擦屁股”。
不过,在笔者看来,F-104
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性能如何如何,事故率如何如何,而在于它是喷气时代第一种“飞行员的战斗机”。从凯利·约翰逊在朝鲜会见飞行员的记录,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对尚在酝酿中的
F-104 的要求,其实和后来“战机黑手党”对 F-16 的要求并无二致。只是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加上对未来空战形式的判断,使得 F-104
最终偏向了高空高速,并为此牺牲了盘旋性能。但毫无疑问,最初的 F-104A
就是按照飞行员理想的战斗机来设计的。但是,飞行员理想的战斗机,并不是军方理想的战斗机。一种轻型的“纯”空战战斗机并不符合军方“高效费比”的要求。F-104A/C
迅速退役,而 F-104G 却大行其道,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行笔至此,似乎该做个结论了。忽然想起台湾一位 F-104
飞行员说的一句话:“若还有来生,再当飞行员,仍愿再飞 F-104
。”不禁一笑——数十年光阴不过是转眼云烟,“寡妇制造机”也好,“飞行员的战斗机”也罢,F-104 就是 F-104,又何须拘泥于“盖棺论定”呢?

返航着陆的荷兰空军 RF-104G,
后机身减速板已经打开,主起落架即将接地。照片上可以看到前缘襟翼偏转角度相当大,配合后缘吹气襟翼,提高了机翼升力线斜率,使得该机不需要拉出太大的着陆迎角。这也在程度上缓解了
T 形尾翼布局带来的上仰问题。50 年弹指一挥间。当有一天所有的色彩慢慢淡去,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颗昨日之星,又会看到些什么呢?
Part1 Part2 Part3-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