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 年 9 月,英国航空部颁布了要求设计一种双发轰炸机的 B.9/32
技术规范,佩季公司和维克斯公司参加了竞争并且拿到了制造原型机的定单,维克斯 271(即后来的“惠灵顿”)原型机于 1936 年 6 月 15
日首飞,紧接着佩季公司的 H.P.52 原型机也在 6 月 21 日首飞,尽管属于同一技术规范,这两架飞机间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如 H.P.52
的机身后段十分纤细并且使用人力机枪塔,而维克斯 271
的机身则显得十分丰满同时还装备动力炮塔。外观陈旧的“汉普顿”其实也有它的过人之处,由于装备了汉德利-佩季前缘缝翼,该机可以用 73 英里/小时(117
公里/小时)的速度着陆,而 254 英里/小时 (409 公里/小时)的最大速度也要超过“惠灵顿”或“惠特利”。“汉普顿”可携带 4,000 磅 (1,814
千克)炸弹飞行1,200 英里(1,931 公里),而看上去大得多的“惠灵顿”式仅能携带 4,500 磅 (2,041 千克)炸弹飞行同样距离。
1936 年 8 月 15 日,佩季公司得到了 180 架“汉普顿”式的定货(对应新的 B.30/36 技术规范),其生产型原型机于 1937
年首飞,在签定第一批定单时皇家空军还订购了 100 架装纳皮尔“短剑”引擎的“赫里福德”式(事实证明这是一个错误)。1938 年 5
月佩季公司生产的第一架生产型“汉普顿” Mk I 在拉德利特机场首飞,同年 6 月 24 日 H.P.52 被正式以汉普顿子爵夫人的名字命名。30
年代末正是皇家空军快速发展壮大的时期,1938 年 8 月 6 日皇家空军与其它相关部门签署了制造“汉普顿”
轰炸机的协议:位于普雷斯顿(Preston)的英国电气公司(English Electric)获得了 75
架定货,在加拿大的英国使团也向加拿大联合飞机有限公司(Canadian Associated Aircraft Ltd)则订购了另外 80
架,这些由转包商生产的“汉普顿”在 1940 年陆续下线,随后在位于玛特哈姆-希斯的飞机与武器实验中心(Aircraft and Armament
Experimental Establishment)以及位于阿帕文(Upavon)的中央飞行学校(Central Flying
School)里完成了各种测试,1938 年 9 月起 H.P.52 开始交付皇家空军使用,驻扎在林肯郡斯卡普顿(Scampton)的 49
中队接收了第一批“汉普顿” ,而 49 中队所在的第 5 轰炸机大队则在后来全面换装了“汉普顿” ,到二战爆发时共有 10
个中队装备了这种飞机,它们是:驻芬宁利(Finningley)的 7、76 中队,驻瓦丁顿(Waddington)的 44、50 中队,驻斯卡普顿的 4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