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下的银翼——前苏联航空发展历程(1917-1991)(14)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在 1939

年初,苏共中央召集了一次有克里莫夫、米库林、什维佐夫、伊留辛、波利卡尔波夫、阿尔汉格尔斯基、雅科夫列夫和舒利任科等头牌航空设计师参加的座谈会。表达了苏共通过介入西班牙内战,从而看到本国航空产品与西方列国之间的差距、并力求全面迎头赶上的清醒认识和坚强决心。会后不久,克里姆林宫明确了航空发展的重点——新型战斗机。为此,这一年的国防预算已猛增到整个国家预算的

25%,并在该年度生产出飞机 6,996 架之多。

1939 年 8

月底的一天,德国外交部长在莫斯科受到欢迎。他除了和苏联签订了令人作呕的“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外,还代表德国同意让苏联用原料来换取德国的工作母机和飞机。10

月,一个庞大的苏联专家代表团迫不及待地走访了德国的许多航空企业。并买回许多种型号的样机,其中不乏德国第一流的航空产品。斯大林随即命令空军对它们进行对比试飞,以摸清彼此在技术上的差别。

同年,著名的米格飞机设计局、苏霍依飞机设计局、雅科夫列夫飞机设计局和拉沃契金飞机设计局相继独立组建。它们后来成为苏联航空设计集团的几大擎天柱。

由于希特勒已在欧洲燃起战火,所以斯大林命令新上任的航空工业人民委员

А.И.胡沙林要“不惜生命代价”地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飞机来。在这一进程中,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在新机开发和指导生产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当时,全苏已经拥有 28 家飞机工厂、14 家航空发动机工厂和 32 家航空附件厂。

在卫国战争前夜,米格-3(Миг-3)、雅克-1(Як-1)、拉格-3(Лагг-3)战斗机、伊尔-2(Ил-2)攻击机和彼-2(Пе-2)轰炸机已经进入最后试飞或试生产阶段,它们后来都发展成为二战中苏联海空军航空兵的主力机种。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4頁/共47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