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下的银翼——前苏联航空发展历程(1917-1991)(16)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个机场的同时,一夜之间击毁了她 70%(1,200

架)的军用飞机。从此,苏联举国上下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反法西斯战争中去。而此前苏维埃政权为航空事业所打下的物质基础,开始真正发挥其巨大效能。并为最终战胜法西斯提供了后勤保证。尽管到

1942

年末,苏联空军在西线的制空权一直处于劣势,但苏联人民没有屈服。苏联航空科研机构和航空工业面临突如其来的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生产需求,很快就调整好各种关系,竭尽全力地投入到了为红军提供更多更好的航空装备的总动员中……

6 月 27 日,以人民委员

А.И.沙胡林为首的(航空工业)后撤委员会立即为工厂的东迁做出了各种安排。与之同时,波里卡尔波夫、雅克夫列夫和苏霍伊飞机设计局被安排撤退到新西伯利亚地区;彼德良柯夫设计局被迁往喀山;伊留辛设计局和制造米格飞机的工厂被搬至古比雪夫;而图波列夫和米雅西舍夫这两家“拘留型”设计局(肃反运动的产物)则受命迁移到鄂木斯克地区。大约到年底,大部分飞机生产线已重新投入运转。中央还及时对各家工厂下达了

1942 年的生产任务。

7 月 27 日,苏联人民委员会又做出了一项重要决议,即:“发展航空工业,加速新工厂建设”。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苏共中央做出了意义重大的英明决策。

同时,为解决燃眉之急,在 9

月底召开的苏美英莫斯科会议上,英国和美国同意向苏联提供租赁武器以及援助战争物资。作为回报,苏联将向上述两国提供战略原料。会后不久,美国总统即获得一项授权,他可以向在防御上认为重要的同盟国提供军援。(苏联政府在德国入侵仅

8 天后就向美国提出了紧急军援的请求)

处于战争形势之逼迫,苏联航空工业在完成极其艰巨的搬迁重建任务以后,在飞机的产量方面很快就创造了奇迹。1942 年元月,其月产量就从过去的 1,000

架增加到 1,300 架。到了 4 月份,生产能力进一步大幅度上扬,到年底,共交付军机 25,240 架,这相当于 1941 年全年在役作战飞机总和的

210%!而且是同期德国飞机年产量的 170%,基本满足了前线的需要。1942 年秋后,苏共中央决定集中力量优先生产拉(Ла)和雅克(Як)两大系列战斗机。

随着德国空军功率更大的 Bf 109G 型战斗机在东线战场的投入,苏联国防委员会坐不住了。它在 1942 年 5

月召开了一次专题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提高战斗机产量的问题。而且其前提是至少应在产量不减的情况下提升飞机的作战性能。作为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改进后的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6頁/共47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