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下的银翼——前苏联航空发展历程(1917-1991)(2)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作为航空科技的领头羊,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即 ЦАГИ/ “扎基” )于 1918

年先期创立。此后数十年间,她一直是指导全俄航空技术开发的权威机构和学术中心。在全面展开此文之前,让我们先粗略地回顾一下仅仅在二、三十年代里,ЦАГИ

所做的几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1918 年,她已开始了空中飞行试验,以修正仅靠地面实验带来的误差;

1925 年,她出版了阐述螺旋桨工作原理与计算方法的《空气螺旋推进器》一书;

1926 年,她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试验段直径 3m/6m,流速 30/70 米/秒),并对法国的纽堡式战斗机进行了全尺寸吹风校验;

1927 年,她出版了权威的《飞行动力学》一书和《空军技术》杂志;

1928 年,她出版了她的第一份学术报告《空气动力研究》;

1935 年,她已在附面层控制以及开裂式襟翼等机翼增升装置的理论和实用性开发方面都取得了初部成果。

1937 年,她出版了用来指导飞机设计的《航空设计师手册》和《飞机空气动力学》。

1939 年,她全新的大型全尺寸风洞和用于研究飞机尾旋现象的垂直风洞投入使用……

而这二十多年,恰恰是介乎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即世界航空史上所谓的“航空黄金年代” !

在革命政权成立以后,苏维埃首先想到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航空技术。于是在二十年代初开始不断引进国外样机,并据此予以解剖消化,进而逐步加强本国设计师的独立设计能力。另外,还不失时机地组建和拓展各种有益于动员大众关心或参与航空事业、有益于培养航空后备力量的群众团体机构。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著名的“航空之友协会”(ОДВФ

/ 1923)。

而在 1917 年革命军队刚刚成立伊始,红军就组建了“全俄航空管理委员会”。它的职责就是“整顿烂摊子”,振兴苏维埃联盟共和国的航空事业。

列宁当时就指出:“苏联应该有自己的空军!”

1918 年 1

月,列宁又提出了“航空是本世纪重大文化之一”的观点。并在支持保留和发展旧航空工厂时说道:“苏维埃共和国不应该再有类似于香水或香脂厂那样的企业。”

2 月,火星厂造出了 80 马力的 M-1 型活塞式飞机发动机,这是苏维埃掌权以后的第一台航空产品!

同年 12

月,上面提到过的苏联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院正式成立。但一开始她是按气球和飞机两大部分分头开展研究工作的。最初的活动包括了对飞机着陆过载、飞机称重和起落架强度估算等较初级也较实用的一些研究。不久,又设立了空气动力、材料、强度、飞机和动力等几大专业研究部。十七年后,该组织已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卫星城,并一直是领导全俄航空乃至航天走向世界前沿的学术咨询机构。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頁/共47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