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下的银翼——前苏联航空发展历程(1917-1991)(18)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3-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是“苏联特有的机型,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所以,到 1945 年战争结束时,每 4

架下线的飞机中间,起码有一架是伊尔-2。她被斯大林褒奖为:“空军需要伊尔-2,就像需要空气和面包一样”。当时,为了确保该机的正常生产,甚至下令 24

号伏龙芝发动机工厂中止继续为米格-3(一种战时失宠的战斗机)生产 АМ-35 水冷发动机,而集中有限的资源为伊尔-2 生产更多的 АМ-38。作为伊尔-2

的生产总调度,沙胡林还专门派了一个副手来担当。

再说战时的苏联民航,已全部转为为军事服务。例如在 1942 年的四季度,曾出动 30 架里-2 型运输机(仿制自美国的

DC-3/C-47),向被围困的列宁格勒市送去 6,000 吨食品、药物和弹药,还从那里救出 50,000

名伤病员、工程师和军人。尽管苏联还处于最严峻的战争时期,但已经从 1943

年开始着手设计自己未来的民航机。其第一代成功的型号就是后来成为五十年代苏联民航机主力军的伊尔-12(Ил-12)和伊尔-14。

和大多数史学家的观点正相反,其实苏联在战争一开始时就积极组建了自己的远程轰炸航空兵部队。当然,对轰炸机的研制与生产也一直没有停顿过。但限于战时物资的贫乏,只不过将允许投产的型号限制在很少的几种之内罢了。苏联的战术轰炸机主要使用了彼-2(Пе-2)和相比之下数量上要少得多的图-2(Ту-2)。而远程轰炸机则主要使用了伊尔-4(Ил-4)以及少量的彼-8(Пе-8)。其余如伊留辛的伊尔-6(Ил-6)、米雅西舍夫的

ДВБ-102 和波里卡尔波夫的 НБТ 等等都没能获得量产的机会。

第一頁    上一頁    第18頁/共47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第04頁 第05頁 第06頁 第07頁 第08頁 第0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第32頁 第33頁 第34頁 第35頁 第36頁 第37頁 第38頁 第39頁 第40頁 
第41頁 第42頁 第43頁 第44頁 第45頁 第46頁 第47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